当前位置:
首页 > 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 生活方式定型化与吸毒成瘾(禁戒毒品 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

生活方式定型化与吸毒成瘾(禁戒毒品 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

导语:生活方式定型化与吸毒成瘾属于禁戒毒品下的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禁戒毒品 生活方式定型化与吸毒成瘾主题,主要讲述毒瘾,吸毒等方面医学知识。

人类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都可以是“惯习化”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习惯性的行为模式,而由这些行为模式定型的一些模式既构成我们的个人生活,又在更大程度上再生产着我们的行为所促成的那些“惯习”。对于吸毒人群来说,成为他们日复一日、重复吸毒而不可自拔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是定型了的生活方式。因此,吸毒人群很难戒掉毒瘾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定型化。

生活方式与定型化概念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外延丰富且不断变化的概念。20世纪中期,西方以消费概念替换生活方式概念,消费方式的研究成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时期,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方式,其需求的关键是时尚——作为时尚的符号消费又成为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生活方式。综合学术界的观点,生活方式首先是回答“如何生活”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生活方式概念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生活活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设施建设、文化传统和特点等社会条件);二是生活活动主体(具有一定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的人,而文化、价值观因素在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三是生活主动形式(生活活动条件和生活活动主体相互作用所外显出的一定行为模式)。(21)也有学者提出,生活方式存在几个维度:家庭、婚姻和亲子观;金钱观与日常消费取向;工作与职业发展;社会交往;时尚与娱乐等维度。(22)

所谓定型化,也称“定向化”,指个体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社会行为由多类型变化趋于固定形态的历程。人的嗜好、偏爱、兴趣等多半经定型化的历程而形成(23)

吸毒成瘾与生活方式定型化

生活方式的定型化,主要是指个体在家庭、婚姻和亲子观、金钱观与日常消费取向、工作与职业发展、社会交往、时尚与娱乐等维度上出现定向化的历程。社会学对于定型化的理解,和模式化、一成不变等词汇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生活状态的固定化和程式化,因此,生活方式定型化,就是生活方式向一种常态——转变的历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吸毒人群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不应单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维度去寻找影响他们重归社会的共性因素,这些因素是否是他们摆脱不了毒品的社会原因,这是笔者所关心的。从吸毒个案资料看,吸毒人群的生活方式有定型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他们很难走出毒品世界的另一社会成因。

笔者分别从个体在家庭、婚姻和亲子观、金钱观与日常消费取向、工作与职业发展、社会交往、娱乐方式等五个维度来分析吸毒人群成瘾(久吸不戒)的社会原因。

家庭、婚姻和亲子观:缺乏责任感

中国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国家,家庭、婚姻和孩子构成了每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生活坐标。中国自古就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把忠诚和信任作为家庭观念的信条,把“孝”作为对待年迈的父母和祖父母的观念,家庭责任感是一个最精炼的概括。

城市吸毒人群在面对家庭、婚姻和孩子上是一种什么观念呢?个案35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讲述了他们的家庭、婚姻和亲子观:

(个案35)我和她(个案25)是在广告公司认识的,但是之后我们就不在广告公司干了,当时她是业务主管,我是订房公司的部门经理,我们是一见钟情,我们有一天晚上好好的谈过一次以后,就确定恋爱关系了。3天以后,决定结婚,怎么讲呢,她的性格和我,比较合得来。而且,各人的遭遇,彼此都能了解对方在想什么。我想感情这个东西,只要彼此包容对方,知道对方的需要就可以了。(24)

个案25与35一见钟情后闪电式的结婚,确实令人惊异。不管他们的结合是真心相爱,还是臭味相投,对于家庭和婚姻的那份责任感是值得怀疑的。对个案25和个案35访谈资料分析发现,个案25是一个有过坐台、贩毒经历的女性;个案35在感情上也不专一,频繁换女朋友,并且交往中不肯承担任何责任。个案35和个案25的结合,的确是一种“彼此都能了解对方在想什么”的结合,这种婚姻和家庭观念,是正常人所不能接受的。这两例个案之间的婚姻故事只是笔者接触到的为数众多的故事之一。离奇的故事通过个案35平静的话语表达了出来,个案35并没有任何忐忑不安。笔者认为,这种对于婚姻的草率,本身就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社会行为。他们在结婚前,都知道彼此的过去,也都了解对方曾经有过的吸毒史和其他“劣迹”,“只要彼此包容对方,知道对方的需要”,并相互满足。这就是他们的婚姻观念。如同饿虎扑食,也像相见恨晚,找到了知音。从他们的结合,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吸毒者最容易接触的还是吸毒者,这是他们的圈子。

个案35对于亲子观的看法,与传统中国人“无后为大”的观念背道而驰,也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观念:

(个案35)我和她结婚的时候,就没打算要小孩,虽然我很喜欢小孩子,在她面前也提过几次,但是她本人不太喜欢小孩子,也不想要;我也很尊重她的想法,孩子的观念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淡,你想想,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年呢,你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把它分散出去呢?(25)

个案25和35对于孩子的淡漠,以及不肯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都充分说明他们没有任何家庭责任感,个案35觉得没有精力分散到孩子身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完全是基于自我中心和自我享受的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毒瘾缠身,很多人在对毒品的痴迷中忘却了责任,个案24就表达了对自己女儿的歉疚:

(个案24 女)唯一的牵挂就是我家的小孩子。我蛮对不起我家女儿的。我妈总是这么说:你家女儿就在你身上过一下子,你还喂过她、养过她的?但一搞上这个东西(毒品)就忘了(26)

家庭观念的淡漠也体现在许多的吸毒者身上,其核心是缺乏责任感。个案25和个案35只是众多城市吸毒人群中的一对典型吸毒夫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正常社会人的差别——毫无责任感、欺骗和玩弄感情。这种观念也反映在几个个案对婚姻和感情的看法上:

(个案34)我对感情完全失望了,可以说是绝望了,我现在再也不会相信男人,也不会去选择男人(27)

(个案46)像我们这些人,都是欺骗感情,也没有感情的,讲起来,爱得天昏地暗,其实呢,都是骗她钱。对你们来说,是不是不可思议?(28)

婚恋观的错乱是一个严重的伦理问题,吸毒引发的责任感的丧失,更多在伦理层面发生问题,乱性、无责任感,都成为吸毒人群最典型的生活理念,引导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理念在吸食摇头丸和K粉的年轻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肆无忌惮地享受着毒品和动感音乐带来的快感,与不同的女孩子上床,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前卫和另类。而他们这些反社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他们已经定型化了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

(个案54)你可能对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不是很熟悉,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外面玩的,一般都能接受一些新的观念,大家在一起玩,如果放不开,玩不开心的。像一夜情这种事情,在我们这个环境中非常普遍。而且,大家都不在意。女孩子来这边嗨的,很多都是空虚无聊,想体验一些刺激和快感。很多女孩子都被带走开房间了,这个很正常。但是,也不是男孩子故意害她,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女孩子如果没有意思,男孩子也不会强行带走。大家看得都很淡,也都很开放。很普遍。我也带走过很多女孩子,很多次,好像都没有什么,很正常的感觉。大家在一起,睡一下,只要大家玩得开心,也很正常(29)

这些年轻男女在性观念上的开放程度,是大多数正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们长期在这样的圈子里,已经对“性”习以为常,并定型化为一种观念,成为一种和吃饭一样的生活方式,不断重复着这样荒诞而刺激的生活。个案54说出了吸毒人群在生活方式上面对感情的随便和开放,道出了这个人群毫无责任感的观念。

此外,吸毒女性选择社会上的违法犯罪人员做自己的老公(俗称“活闹鬼”)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婚恋观上只看重金钱不注重感情的一种倾向。活闹鬼群体是一群在社会上胡作非为、打打杀杀的社会下层,吸毒女性选择他们,一是考虑到这些人赚钱快、赚钱多,能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此外,能够包容她们的吸毒行为。用一句不客气的话,这些女性都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同时又不肯吃苦、不肯付出汗水,坐享其成的心态非常重。在这种实用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她们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谁有钱就跟谁,产生了大量伦理问题,个案49就是这样的女性。在婚恋观上,她的黑社会老公在外面找女人,个案49非但没有和他离婚,还显得十分坦然(详见第一章“社会身份特征”中个案49的访谈资料)。

因此,吸毒人群的婚恋观和伦理观已经完全和正常人群的观念相违背,他们在混乱的婚姻观和伦理观中生活着,定型为那样观念的特殊人群,已经与我们的社会格格不入。这些吸毒者怎么可能通过简单的再社会化帮教好起来呢?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已经不可救药。

金钱观与日常消费取向:实用主义与奢靡化

吸毒人群生活方式的定型化不仅体现在无责任感的婚恋观,还体现在日常消费取向上。笔者认为,吸毒人群的这种实用主义金钱观与其奢靡化的消费取向成为他们很难在主流社会体系中自食其力的主要思维障碍。

有研究表明,当代相当一部分中国人都持一种实用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金钱观(30)。城市吸毒人群的金钱观也如此吗?他们的日常消费取向有哪些特点?笔者对个案资料的分析显示,城市吸毒人群在金钱观上是极端实用主义,日常消费取向奢靡化。这些价值观已经定型化,并将阻碍他们走出毒品世界,成为健康社会人。

城市吸毒人群最懂得钱的重要,因为从他们的手中溜走的钱不计其数,是常人的数十、数百倍,他们也最能体会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个案23)这个社会就是有钱好办事,没钱就遭殃,就这么多感想。(31)

个案23的话很有典型性,在吸毒人群中,有这样的金钱观的吸毒人群个案非常多,拜金主义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扎根。过分看重金钱的观念,驱使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金钱“送给”毒贩的同时,在消费上同样延续着奢靡化的倾向:

(个案35)我老婆买衣服,一条很普通的裙子都是几百块,买的都是名牌。她用的化妆品都是比较不错的。毕竟我老婆吃了这么多年官司,我也知道,在消费上尽可能满足她。

(个案46 男)这些女孩子,吃不了苦,一个月上班1000元,2000元就算可以了,哪里够用啊?比如,出门打的和抽粉,一天最起码要三四百元。刚开始在社会上混的、出来玩的人,想钱来得快,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坐台、出台),要不就是有手艺,出去偷出去抢。没有手艺,身边就要圈几个漂亮女孩子。(详见第一章“社会身份特征”中个案46访谈资料)

奢靡化的消费方式,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扎根,因此,他们不习惯过每个月一两千块钱的平凡生活,但钱又不可能从天而降,因此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只要能搞到钱,什么都无所谓,哪怕是出卖自己的肉体。

工作与职业取向:为钱不择手段

在西方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即使政府和社区为他们安排低保、给他们安排收入微薄的工作,他们都不会接受社会对他们所作出的救助,甚至连普通人从事的普通工作都看不上:

(个案8)我觉得自己还是要守法,所以回去以后,上班感觉不是很现实,做一些生意。

(个案20)自己把身体养养好吧,等出去了还是好好做生意。

(个案33 女)工作呢,我家里人倒不希望我工作,每个月工资七八百元我也看不上眼,因为我们用钱大手大脚惯了。再说已经10年没有上班,一下子让我去上班,我也接受不了。我家里人还是希望我回去以后做做生意。

在访谈中,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吸毒个案在回答“未来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生意”。他们一致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每个月收入仅有一两千块的正式工作,他们觉得这点钱他们看不上,也不够用,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用钱上的大手大脚,这点钱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因此笔者基于此,认为他们在消费取向上的奢靡化倾向已经定型,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在选择未来工作和职业发展上也基本上定型为“做生意”。

生意场上尔虞我诈、充满着各种诱惑和陷阱,他们一旦通过诚实劳动颗粒无收,就会在实用主义金钱观的驱使下,怀着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为钱不择手段,不顾社会法律法规,从事大量违法犯罪的生意,男孩子可以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贩毒,女孩子可以坐台、出台(卖淫),或者找一个有钱的老公。个案35把他们的这些行为做了一个精炼而含蓄的概括:

(个案35)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公司上过班,有没有做过销售工作,我话不想讲得太那个,很多时候,我要求别人帮忙或者办事情,就需要投其所好。使用各种手段,只要能够成功,不管黑道白道,对我来说都可以,但我对黑道白道,感觉非常模糊,因为都差不多。一件事情,能把它办成功,就可以了,不需要分得太清楚。

个案48也讲述了他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个案48 男)不管是偷、是抢,这钱是人家挣来的,比起贪官还是好多了。这样,自己的心里也平衡一点,人就这么回事。也许以后我还可能进来,但是对于我来说,如果能让我一年赚个10万元、20万元,坐个几年牢也没关系。我也有这个打算,所以再看看吧。现在人,一个月1000元一个月,能解决什么问题?马上小孩子要转学,要花钱。买房子、上大学,都要一大笔钱,怎么赚这些钱?正常的工作是很困难的……(32)

因此,才有如此众多的吸毒者干着各种各样非法的买卖和生意。

这种定型了的职业取向让他们很难重新回到主流社会中,更不容易在比较纯净的环境中好好“终身戒毒”、治疗“心瘾”。因为做生意是自由的,对于吸毒人群,他们只有通过做生意,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空间和位置,毕竟在中国的生意场,还有很多潜规则,有许多“乌七八糟”的灰色地带可以让他们去发挥和琢磨。但笔者不无遗憾地看到,他们这种为自己发展完全定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一次把他们推进了火海。做生意谈何容易,他们在生意过程中,接触大量社会上的不良人群,又一次重新浸泡在社会大染缸里,一旦接触到了毒贩子和吸毒者,就会重蹈覆辙。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很大。

社会交往:封闭化

城市吸毒人群的社会交往,主观上存在一种自我封闭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排斥、标签化的结果。也许这种主观上的自我封闭化是应对社会排斥、歧视与标签化的无奈之举,但在生活方式上确实表现出封闭化的特点。在戒毒所访谈的几个月里,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这些吸毒(海洛因)者的空虚和慵懒,这是一种人格和生活方式上的懈怠。他们基本的生活形态,是一种极度懒散、极度空虚的生活状态,他们因为毒品带来的生理上的改变而变得安静和不愿与人交往。他们在吸毒以后,已经失去了大量不吸毒的朋友,交往的面变得越来越窄,最后就被封闭在吸毒人群这个小圈子中间。偶尔的互动也是一些粉Party(聚会)。个案11讲述了他的这种感受:

(个案11)抽了以后,人的话不多,我就不怎么讲话,不爱讲话,不太愿意和别人交往,动不动就喜欢往那边一坐,反正只要有粉了,就喜欢往那边一坐,就静静地待着(33)

他们疏于交往正常人群,更加速了他们被边缘化的窘境。这种主观的边缘化是因为主动远离正常人群,从而被限制在吸毒人群之中。加之社会排斥的存在,以及社会救助的缺失,他们的社会交往被封闭在吸毒人群的小圈子中,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成瘾习性驱使下的娱乐方式

城市吸毒人群的娱乐方式,在本书第二章“成瘾习性:吸毒的体验基石”中,笔者已经进行了翔实的描述与分析。吸毒人群的娱乐方式,主要以进档赌钱、蹦迪为主,没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娱乐多半和他们的成瘾习性有关,这些常年习得的习性,积习难改,也成为他们娱乐的主要动力源。在这些习性的驱使下,他们在社会上寻找着他们的快乐!但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他们在不同的场域中,重复着各种成瘾行为。

在此探讨的吸毒人群,更多的是吸食海洛因的吸毒者,他们的娱乐方式和吸食摇头丸的吸毒者还不完全相同,摇头丸群体更喜欢比较吵闹和刺激的环境,而吸食海洛因群体并不经常光顾这些场所。但他们和摇头丸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娱乐方式都是很容易让人痴迷和成瘾的。不管是赌博、网络游戏、网聊,都是让人很容易着迷,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时间过得比较快”、“人活得比较充实”、“比较好打发时间”。所以,他们在娱乐方式上产生的这种定型化,即对于可能导致成瘾的娱乐方式的喜好和参与,使他们依然徘徊在不良人群充斥的环境之中,如麻将档、棋牌室抑或网吧、桑拿、宾馆饭店等场所。

因此,吸毒人群自身生活方式的定型化作为一种已经固化的生活方式,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格格不入,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差别是所有吸毒者都没有意识到的,他们毫无自我意识地不断重复着他们的生活,无意识中离正常社会越来越远,成为一个边缘而且不为社会所理解的人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大量的反社会因素也成为社会对他们排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