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后天性的 > Dressler综合征(心血管 后天性的)

Dressler综合征(心血管 后天性的)

导语:Dressler综合征属于心血管下的后天性的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心血管 Dressler综合征主题,主要讲述Dressler综合征,心包炎等方面医学知识。

英文:Dressler syndrome;

本征特点为在急性心肌梗死7-10天后,心包受累而发病,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伴纤维沉积的弥漫性心包炎,临床上为典型心包炎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1955年首由Dressles报道,描述纽约Maimonides医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心肌梗死区扩大或再梗死,亦无肺动脉栓塞或心力衰竭,但出现发热、胸痛、心包和胸腔积液等,把这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7-10天后的心包炎称为Dressler综合征,以资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carditis)区别。

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众所纷纭,有人认为是过敏反应性而发病的,亦有认为是心肌坏死形成的自身抗体,而发生的抗原-抗体免疫性疾病。

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炎症伴纤维沉积,呈弥漫性,侵犯全心包。

临床表现与检查

Dressler综合征特点为发病在急性心肌梗死7-10天后,表现为典型的心包炎症性心前区疼痛,心包摩擦音和心包积液,常合并胸膜炎。同时伴全身症状,如全身不适,肌痛等。

辅助检查:心包穿刺为渗出性。血沉增快,抗心肌抗体阳性,如下图。左室功能大致正常。

  • 超声表现:双房内径偏大,室间隔与左,右室后壁厚度正常,运动幅度及收缩增厚率增强,主动脉内径不宽,运动幅度偏低,重搏波欠清晰,主动脉瓣回声偏强,开放可,关闭欠佳,心腔内余瓣膜形态,结构,启团未见明显异常。心包脏壁层之间环绕较宽液性暗区,心包被性暗区在各处的舒张末期厚度为:右室前壁之前9mm,左室后壁之22 mm,左室外侧壁18mm,右室前外侧壁17mm,心尖下方19mm,右心隔面下方、右房,室壁轻度塌陷。心包荡击症(+)。
  • CDFI:二尖瓣,二尖瓣区收缩期探及少量反流束,主动脉区舒张期探及少量反流束。
  • 超声提示:

    • 心包积液(中~大量),主动脉回声偏强。
    • Doppler: AV、MV、TV反流(少量)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发病时间,典型的心包炎症性表现,以及上述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 心肌梗死再梗死。本征具有典型心包炎症性疼痛、心包摩擦音,无再梗死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无明显升高,可与之鉴别。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是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之一,发病相对较早,一般为梗死后2h至5天,一般在10天内。

临床症状虽与本征相似,但心包积液量常很少,但在溶栓或抗凝治疗时,心包积液量大增,甚至转为血性,可产生心脏压塞表现,需穿刺放液治疗。其病理是为梗死区心包膜下炎症反应,并波及邻近心包,为局限性纤维索性心包炎。

治疗、预后

一般治疗,可对症选用止痛药,非类固醇类抗炎,常可控制症状。无效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征是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但有时反复发作,很少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