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后天性的 >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血管 后天性的)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血管 后天性的)

导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属于心血管下的后天性的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心血管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主题,主要讲述低心排出量,心排出量等方面医学知识。

英文: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同义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溯源与发展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指心脏手术后心排血量明显减少,患者出现低血压、脉压减少、少尿、四肢厥冷、青紫等一组综合征。它是复杂和危重的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心脏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大约自1967年起国外陆续有关于心脏病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表现的文献报告,直至1969年Dietzman等首次提出低心出排血量综合征的名称。

发病机制

本综合征多见于心脏病较大手术之后,主要是切开心脏及使用体外循环的患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体外循环是主要原因。由于心内操作期间,阻断心脏循环,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致使心肌收缩功能不全。
  • 手术损伤心脏切口过大,心肌切除过多,巨大房、室间隔缺损或缺失过大等因素均影响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
  • 心肌保护体外循环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可引起心肌损伤。
  • 心脏受压如心脏压塞、心包缝合后紧束心脏,影响心室的充盈。
  • 血容量不足术后没有及时据中心静脉压或左房压补充血容量。
  • 心律失常如因缺氧性或手术创伤所引起完全性房室阻滞。
  • 冠状动脉气栓、肺栓塞、人工瓣膜质量不良及置换术欠佳等也是少见病因。

临床表现

本综合征的特点为休克。最可靠的征象有患者心脏手术后皮肤血流灌注低下并有四肢厥冷、出汗、尿少(<30ml/h)和精神活动障碍。晚期有手足对称性青紫,偶可发生坏疽。也可出现双肺底中、小水泡音,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常示ST段压低、T波倒置,Q-T间期延长。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诊断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

  • 收缩压<80~90mmHg。
  • 中心静脉压>15cmH2O。
  • 左房压>15mmHg。
  • 尿量<0.5ml/(kg·h)(持续2h)。
  • 末梢皮肤湿冷、发绀、花斑和鸡皮样改变。
  • 心、脏指数<2.0L/(min·m2)。
  • 心搏指数<25ml(beat.·m2)。
  • 体循环阻力>1800dyn·s·cm-5(注:1dyn=10-5N)。
  •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60%。
  • 中心末梢温度差>30C。

治疗

应根据具休情况予以相应处理。

  • 输血输液使心脏充盈压升高,休克状态得以缓解。
  • 增强心脏收缩力可临时静脉注射10%氯化钙3~5ml;更可选择第一线儿茶酚胺类药物多巴胺,可以3~5μg/(kg.min)开始,按需要可增至8~10μg/(kg·min)。若仍不能维持血压时,可选用增加心肌收缩力较强的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适用于心率不快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患者,而不宜应用于心率增快的患者。一般剂量为1~2μg/(kg·min)。近年来,米力农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的应用,也降低收缩压(后负荷)、左心室终末舒张压(前负荷)、左心房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率,提高舒张灌注压约20mmHg和心排血量10%,因而改善周身的灌注终末舒张压,可改善心肌的血流和氧供应。
  • 术后如有酸中毒或代谢异常均应及时纠正。
  • 术后如出现心律失常要酌情处理。
  • 充分镇静、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患者可使用肌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