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电散点图 > 室上性过早搏动的发生机制和心电图的RR序列模式(心血管 心电散点图临床应用)

室上性过早搏动的发生机制和心电图的RR序列模式(心血管 心电散点图临床应用)

导语:室上性过早搏动的发生机制和心电图的RR序列模式属于心血管下的心电散点图临床应用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心血管 室上性过早搏动的发生机制和心电图的RR序列模式主题,主要讲述室上性早搏,心电图等方面医学知识。

室上性过早搏动(supra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简称室上性早搏)是在窦性心律或其他异位心律基础上发生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简称交界区)的异位早搏心律。室上性早搏可单个发生或反复单个发生,也可呈二联律、三联律或成对发生。如果早搏连续发生三次或大于三次,称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电数据类型之一,也是动态心电图分析过程中难点最多的心律失常。

心房和房室交界区的早搏多见于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心肌细胞后除极。室上性早搏可见于功能性心律失常,也可以是病理性心脏疾病的表现。

心房和房室交界区发生的早搏与其电生理系统的自律性及传导性直接相关。心房和交界区受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双重控制与支配,二者的相互拮抗和交互作用决定了心房和房室交界区的电生理特性的稳定与变化。快速性心律失常与交感张力增加或迷走张力降低有关,或与心脏各部位电生理关系不协调有关。

在室上性早搏中,房性早搏表现P波提前,P-QRS-T关系不变,因此表现RR间期随PP间期变化而变化。交界区性早搏表现提前出现的QRS波与P波之间丧失了正常传导关系。一般认为,联律间期相等的早搏为同一个起源点,联律间期不等的早搏为不同起源点。室上性早搏多数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期,但偶有无代偿间期者,而代偿间期完全或超代偿间期的病例在动态心电图数据中也并不鲜见。室上性早搏代偿间期的不同可能与异位节律点的位置、联律间期、兴奋逆传的速度有关。通常室上性早搏逆传造成干扰,迫使窦房结节律重整时,表现代偿间期不完全;如果室上性早搏的逆传没有达到窦房结,而是在窦房结激动传出的“途中”与其相遇时,表现代偿间期完全。此外,室上性早搏代偿间期的变化还与窦性心律的快慢有关,代偿间期是否完全取决于早搏的发生,是否引起窦房结的节律重整。

室上性早搏RR序列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提前出现的R波,联律间期相等或不等。②多数病例有代偿间期不完全的长RR间期(联律间期+代偿间期<2RR)。③少数病例有代偿间期完全的长RR间期(联律间期+代偿间期= 2RR)。④少数病例有超代偿间期的长RR间期(联律间期+代偿间期>2RR)。⑤成对出现的室上性早搏可表现为连续2个相等的短RR间期,其前RR间期正常,其后RR间期大于正常RR间期或与正常RR间期较为接近。⑥二联律型RR间期,为长—短—长交替。⑦室上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简称差传)病例有宽QRS波,但在心电图上未见到特殊RR序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