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新生儿紫癜(皮肤病学 皮肤脉管性疾病)

新生儿紫癜(皮肤病学 皮肤脉管性疾病)

导语:新生儿紫癜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脉管性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新生儿紫癜主题,主要讲述新生儿紫癜,紫癜等方面医学知识。

新生儿紫癜(Neonatal Purpura)系指新生儿期(出生后1个月内)的紫癜和出血。其原因颇多,故绝非一独立疾病。

新生儿紫癜的主要原因有:凝血因子缺乏和凝血性疾病(如暴发性紫癜和维生素K缺乏);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不良;髓外红细胞生成综合征(兰莓松饼状婴儿);感染如弓形虫病、单纯疱疹、风疹-巨细胞病毒、HIV、细小病毒B19、梅毒和脓毒血症;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母亲抗体介导自身免疫(ITP、SLE和药物)或同种异体免疫、胎儿母亲不相容;外伤、先锋头和面部淤斑(头先露分娩时间延长);血管瘤、血管性紫癜;非意外性外伤;而血友病和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所产生的紫癜在这一年龄段极少见。下面简单介绍一种低凝血酶原血症引起的新生儿紫癜。

其发病原因是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无储存,仅靠出生前从母体供给的少量维生素K来维持;人乳内维生素K含量很低;新生儿肠道内缺乏能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故出生后第一周内因维生素K缺乏而凝血酶原下降,易致出血。如果母亲在临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K的药物,新生儿在12小时内会发生早期型出血。

如果单纯人乳喂养,加上慢性腹泻、应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吸收维生素K和细菌合成维生素K有障碍,患儿在1~12月内易发生晚发型低凝血酶原血症。

维生素K在肝内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还能调节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维生素K缺乏,这些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发生凝血障碍而致出血。

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7天内起病,有胃肠道出血、呕血和柏油样便,脐带出血,皮肤和皮下组织见淤斑或深在结节性淤斑,后者常位于受压部位如足跟、骶部、项部等处,偶见血尿、颅内和其他脏器出血。

实验室检查详见维生素K缺乏病。

孕妇应避免使用干扰维生素K的药物,在疑有维生素K缺乏时,产前应给孕妇注射维生素K3,每日4mg,连续使用3~5日。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K,剂量不宜超过1mg,可预防早发型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应尽早喂养,促进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生成。一旦发病,应立即肌内注射维生素K,每日1~5mg,连用3~5天。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控制休克,纠正贫血,增加凝血酶原,制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