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疾病 > 外阴白色病变(皮肤病学 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疾病)

外阴白色病变(皮肤病学 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疾病)

导语:外阴白色病变属于皮肤病学下的女性外阴皮肤黏膜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外阴白色病变主题,主要讲述外阴白色病变等方面医学知识。

本病系指一组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

长期以来,将皮肤和黏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外阴病变统称为“外阴白斑(leukoplakia)”,也有将其中有非典型细胞增生者诊断为“外阴白斑”,因而造成诊断标准的混乱。为统一认识,1975年国际女阴病研究会将其改称为“慢性女阴营养不良(chronic vulvar dystrophy)”,包括增生型营养不良、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及混合型营养不良。近年来,国内外大量调查和研究发现,本病癌变率不高,绝大多数为非癌前期病变,仅3%~5%可能发展成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外阴白色病变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除了全身性因素外,外阴局部的潮湿、热刺激等,也可导致外阴白色病变。近年通过氚(3H)标记胸腺嘧啶测定,认为真皮中存在一种细胞因子,称为抑素(chalone),它是一种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激素,能影响表皮细胞分裂与生长,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组织的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性改变。

临床症状

增生型营养不良:发生于30~60岁的妇女,外阴奇痒为主要症状,抓破后伴有局部疼痛。病变范围不一,主要波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和后联合等处,多呈对称分布。病变皮肤似皮革隆起,有皱襞和鳞屑,呈湿疹样变。表面多为暗红色或粉红色,夹杂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一般无萎缩或粘连。

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病变处早期无症状或仅轻度瘙痒,晚期出现性交困难。损害累及外阴皮肤、黏膜和肛周皮肤。除皮肤和黏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皲裂外,并失去弹性。阴蒂多萎缩,小阴唇平坦消失。晚期皮肤菲薄皱缩似卷烟纸,阴道口挛缩狭窄,仅容指尖。幼女患此病常于小便或大便后感外阴及肛周不适,局部检查可见锁孔状珠黄色斑块状白色病损。一般至青春期时,损害多自行消失。

混合型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菲薄的外阴发白区,在其范围内或邻近部位伴有局灶性皮肤增厚或隆起。

组织病理

  1. 增生型营养不良: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嵴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2. 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表皮角化过度及有角栓,表皮萎缩变薄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黑素细胞减少,上皮嵴变钝或消失。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均质化,真皮中层有淋巴细胞浸润带。
  3. 混合型营养不良:同时有上述两种类型病变存在。

在增生型和混合型中,可出现棘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染色深,分裂象增多等改变。

诊断及鉴别

本病的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检查。

本病应和以下疾病相鉴别:

  1. 真菌性阴道炎:外阴无萎缩粘连,真菌检查见菌丝,有时在原发病治愈后白色区即随之消失。
  2. 白癜风:无自觉症状,损害表面光滑,常波及女阴以外的皮肤。
  3. 炎症后继发性色素减退斑:为女阴瘙痒病、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等搔抓之后引起的继发性改变。
  4. 扁平苔藓:病理有特征性改变。

治疗

  1. 经常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忌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避免抓伤,忌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
  2. 中药煎水外洗有较好的效果,可选用清热解毒燥湿的中草药。
  3.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对于角化增生性病变可局部应用0.05%维A酸软膏,对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者,给予2%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每日3~4次,直至皮肤软化、粘连松解和瘙痒消除为止。
  4. 长期不愈的患者,应作活检,有恶变者,应作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