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耳真菌病(皮肤病学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耳真菌病(皮肤病学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导语:耳真菌病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耳真菌病主题,主要讲述等方面医学知识。

耳真菌病(Otomycosis)包括外耳道真菌病及耳廓癣。引起耳真菌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熏烟色曲霉及黑色曲霉,也可由黄曲霉菌及其他曲霉种引起。帚霉、青霉、毛霉、马拉色菌及念珠菌种等也可引起耳真菌病。有时其他部位的皮肤真菌病也可波及耳廓而致耳廓癣。

症状表现

轻度或早期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当真菌大量繁殖并侵入外耳道损伤上皮后患侧感觉耳道内奇痒及闷胀感。待外耳道因炎症发生浅表上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构成痂皮和耵聍时,其耵聍呈筒状或块状,阻塞外耳道,造成耳鸣、耳闷、耳闭塞感或听力减退。如有断发毛癣菌感染时,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和流脓,有时可有臭味。用额镜检查和取出耵聍和痂,大小不一,有的呈纸状、片状、块状或圆筒状。表面有黄色、灰白色、黄绿色或黑色粉末状或绒毛状的菌苔生长,揭去菌苔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上有少量渗血。

外耳道真菌病一般不累及鼓膜,少数病例取出耵聍后,可见黄绿色或灰白色绒毛状菌苔在鼓膜上生长,伴鼓膜充血、增厚,表面潮湿。若为白念珠菌所致感染,耳道和鼓膜上有豆腐渣样白色分泌物或息肉状耳膜炎。有鼓膜穿孔者真菌可侵入中耳,造成中耳腔的炎症和阻塞。有时从面部体癣侵犯到耳廓而致耳廓癣,边界可不清晰。

诊断

耳廓癣主要根据临床上见到境界清楚边缘活动、中央痊愈的斑疹。边缘稍为隆起或有小丘疹,自觉瘙痒。取皮损边缘的鳞屑作直接镜检可查到菌丝孢子,即可做出诊断。外耳道真菌病的诊断,亦主要根据病程慢性,按一般外耳道炎难以治愈,额镜检查外耳道有草绿色、或灰白色、或黑色绒毛样菌苔。取耵聍痂皮直接镜检可见到菌丝孢子、或曲霉属的分生孢子囊。培养时亦有真菌生长等,不难诊断。

治疗

耳真菌病的治疗除波及中耳或中耳腔者,单独外用疗效欠佳需配合清创术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外,一般均外用药治疗。

耳廓癣的治疗与体癣相同,主要外用药治疗。如外用2%咪康霜,联苯苄唑霜,1%克霉唑软膏,5%制霉菌素软膏、5%匹马霉素软膏、1%金褐霉素软膏或溶液、10mg/mL氟胞嘧啶溶液、1%酮康唑软膏等、托萘酯(tolnaftate)、0.1%硫柳汞软膏、硼酸酚汞软膏等。任选一种外用。如外用药无效时,亦可口服伊曲康唑0.1-0.2go每日2次,共1~2周。

外耳道真菌病的外用药物同上,但在用上述药物前。应先取出痂皮和耵聍,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5%醋酸铝溶液或尿素-醋酸等溶液洗涤清洁外耳道后,用棉签拭干创面,然后再用上述抗真菌霜剂,软膏或溶液涂擦外耳道。每日2次。1周为1疗程,可连用3疗程,约1/3病例1疗程即可达到临床痊愈,一般需用3个疗程。如真菌累及中耳,或经上述局部治疗无效者,可用全身疗法,如口服伊曲康唑0.1~0.2g,每日2次、连用1~2周。或氟胞嘧啶500mg,每日2次,1~2周,必要时作清创术,并加用氟康唑200mg/d或咪康唑200mg溶于5%葡萄糖250mg中静脉滴注,1小时滴完,每日3次,连用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