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寒冷引起的皮肤病 > 冻伤: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参考(皮肤病学 寒冷引起的皮肤病)

冻伤: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参考(皮肤病学 寒冷引起的皮肤病)

导语:冻伤: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参考属于皮肤病学下的寒冷引起的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冻伤: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参考主题,主要讲述冻伤,寒冷引起的皮肤病等方面医学知识。

冻伤是指在低温(-2~-10℃)作用下局部或全身组织受到的急性损伤,最容易累及耳、鼻、颊、指、趾等部位。

四度冻伤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冻伤的因素除寒冷外,还与环境潮湿、人体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因体弱、过度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等引起的抗寒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冻伤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初期当低温直接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缺血,发生冻结,细胞间隙形成冰晶,细胞外间液渗透压升高、细胞脱水、血管内皮细胞破裂,最终导致细胞变形、坏死;后期脱离寒冷在复温的过程中,血管扩张,冰晶溶解,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出现淤积,引起组织水肿和表皮下水疱,同时由于炎症反应产生了许多炎症介质,促进动静脉血栓形成,加重组织缺血。

在冻伤的过程中,黑素细胞对寒冷比较敏感,-4~-7℃即可出现损伤,这也是冻伤后容易出现色素减退的机制。冻伤的程度与受冻温度、时间及局部组织的耐寒能力有关,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则病变越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耐寒力较肌肉、肌腱和骨骼等差,故受损伤较重。

症状表现

冻伤好发于指(趾)、手、足、耳、鼻、面颊等身体末梢和暴露部位,此为局部冻伤。全身冻伤也称冻僵,系因停留在极低温度中过久所致,很少见。冻伤后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才表现出特征,分为一度、二度、三度、四度:

Ⅰ度冻伤:仅为皮肤浅层的冻伤,复温后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感觉异常,不形成水疱。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表皮脱落,不留瘢痕。

Ⅱ度冻伤:皮肤浅层和真皮上部的冻伤,局部红肿、疼痛,复温后可出现水疱和大疱。如无继发感染,2~3周水疱干涸,痂皮脱落,较少留有瘢痕。

Ⅲ度冻伤: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的冻伤,皮肤由苍白变为蓝色,再成黑色,感觉丧失;复温后出现水肿和水疱,甚至血疱,并有剧痛。坏死组织脱落后,溃疡面不易愈合,容易形成瘢痕,影响功能。

Ⅳ度冻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都被冻伤,皮肤呈暗灰色,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2~3周内转变为干性坏疽,如合并感染则表现为湿性坏疽,愈合后可致功能障碍,或致残。

预防及治疗

一、预防

  1. 在寒冷的环境中,要注意末梢、暴露部位的防寒、保暖,戴好手套、口罩、耳罩等,减少散热;
  2. 防潮湿,保持局部干燥,衣物受潮后及时更换;
  3. 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

二、治疗

治疗原则是根据冻伤的程度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尽量减少瘢痕和伤残的发生。

快速复温:迅速使病人脱离低温环境,并采用快速复温法,即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5~7分钟,使皮肤颜色和感觉恢复正常。然后用无菌温盐水冲洗干净。冻伤的肢体应稍抬高,并将伤肢制动,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局部处理:Ⅰ度冻伤如发生肿胀和充血,应保持局部干燥、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数日后可痊愈。Ⅱ度冻伤局部用1%新洁尔灭消毒后用干软的敷料保暖;有水疱时,应保持水疱的完整;较大水疱需要抽疱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有感染时应先用抗菌纱布,然后再用冻伤膏,促进上皮生长。Ⅲ~Ⅳ度冻伤首先要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多采用暴露疗法;待坏死组织分界清楚后,可行清创术或植皮术;肢体严重坏疽者,可考虑截肢。严重的足跟冻伤患者,手术时可采用皮瓣移植修复,疗效较好。

系统治疗:Ⅲ、Ⅳ度冻伤应考虑系统治疗,包括:

  1. 加强支持治疗,给予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
  2. 抗淤滞剂: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d)和丹参(20mL/d);
  3. 抗凝剂及纤溶剂:肝素,每次1~2mg/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6小时一次;也可用尿激酶、双香豆素等;
  4. 血管扩张剂及解痉剂:硝苯地平20mg,每日3次;也可用烟酸、氨茶碱;
  5. 保护血管内膜药:维生素E,200mg,每日3次;也可用芦丁;
  6. 其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创面较大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当有全身冻伤时,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需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休克和肺部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