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皮肤病学 非典型分枝杆菌所致的皮肤病)
嗜血分枝杆菌皮肤感染(Skin Infection due to Mycobacteria Haemophilum)可以引起皮肤和内脏损害,主要在免疫抑制病人中发病。从1984~1994年在美国Arizona报道了40例以上的嗜血分枝杆菌感染,大多数为免疫抑制患者。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以色列、英国和南非有散在病例报道。
病因及发病机制
嗜血分枝杆菌(M.haemophilum)是慢生长杆菌。培养需要在培养基内加血或高价铁复合物,并在30~32℃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需要2~3周。本菌革兰染色不着色。该菌不是一种腐生菌,也不是实验室污染菌。本菌在免疫抑制病人中引起皮肤、关节、骨骼和肺部的感染和儿童淋巴结炎。该菌近年来在艾滋病患者和移植受体中发生感染较多,引起多发皮肤结节、脓肿和溃疡。最近在以色列和澳大利亚也得到分离,分离到细菌的大多数病例为伴有免疫抑制的肾脏移植或淋巴瘤患者。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和人类如何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艾滋病病人和骨髓移植病人中见到因中心静脉插管引起本菌感染。
症状表现
男性成人多见。好发于四肢,初期表现多个无痛性丘疹、皮下结节或囊肿,周围有红晕,以后演变成溃疡时有疼痛。在一些病人中可发生脓毒性关节炎,表现为膝关节、肘关节的疼痛和肿胀,在受累关节上方常有皮损的病史。
儿童淋巴结炎常见。表现为领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为单侧,有触痛感和波动感。肿大淋巴结上方皮肤有红斑。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肿大,有触痛。有低度发热,但无其他系统症状。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在免疫抑制的病人还表现脓毒性关节炎,通常皮损和脓毒性关节炎同时存在,也可发生骨髓炎。肺部损害通常在皮损后出现。偶尔病人最初表现为肺感染,以后才出现皮损。肺部有感染时,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病人常有皮损的病史,可发生分枝杆菌血症。患局部淋巴结炎的儿童预后好。在成人预后取决于免疫功能,一些艾滋病病人对治疗有效,而另一些初期治疗有效,以后复发。在骨髓移植患者受体中有发生死亡者。
诊断及鉴别
组织病理:皮损内示肉芽肿性脂膜炎。艾滋病病人的肉芽肿可不典型,可见到多核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抗酸杆菌检查通常阳性。
根据临床播散性皮肤损害,好发四肢、损伤处可找到分枝杆菌、组织病理显示坏死、多核细胞浸润以及郎罕巨细胞浸润,高度怀疑本病。对感染的淋巴结吸出物、痰液、滑膜液或骨髓涂片做抗酸染色,镜检可发现抗酸杆菌。在铁或血的培养基上,在30~32℃培养见到细菌生长菌落。一些艾滋病病人血培养可阳性。确诊本病需要对细囷做出鉴定。
本菌感染需与芽生菌病、卡波西瘤、血管炎、疖病、隐球菌病、鸟分枝杆菌复合体感染、曲霉病、弓形虫病、肉样瘤、孢子丝菌病、结核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鉴别。儿童淋巴结炎需与急性弓形虫病,放线菌病、EB病毒感染、淋巴瘤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鉴别。
预防及治疗
治疗根据临床病情,药物敏感性及患者免疫抑制程度而定。在患淋巴结炎的儿童,行外科切除是首选。在免疫抑制患者恢复其免疫功能是最有效的治疗。免疫抑制病人需要联合用药防止耐药产生。药敏试验无标准化,但本菌通常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利福布汀、利福平敏感。但对乙胺丁醇、异烟肼、丙硫异烟胺和链霉素耐药。2种有效药物合用是较好的方法。有人将利福平加环丙沙星加克拉霉素三药联合治疗骨髓移植后的嗜血分枝杆菌感染有效,但疗程未能确定。其他联合方案有利福平加环丙沙星、利福平加米诺环素、利福平加克拉霉素加米诺环素等。患者皮肤损害一般要经过数月或数年才能痊愈,是否是药物治疗或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改善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