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皮肤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思路和方法)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吸取两者之精华,取长补短,创造出我国独特的新医药学派。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将有关皮肤病中西医结合工作以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初步探讨如下,以供参考。
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
“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前提和依据,“证”是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发病原因和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概括,因此通过辨证就能够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它而制定出正确的治疗和方药。“辨病”是通过对疾病各方面的详细观察和运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一般有较严格的客观指标,治疗针对性强为其特点。因此,“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当前中西医结合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西医辨病,明确诊断,然后中医辨证论治,或以中医辨证为主、结合西医辨病治疗。例如湿疹样皮炎为皮肤科多发病,临床屡见不鲜,根据其症状特点,西医“辨病”明确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尚欠满意,若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则不但可以增加治疗方法,且收效较佳。例如湿疹样皮炎中医辨证为热盛型、湿盛型、血热型、血虚风燥型,而分别予以清热、利湿、凉血、润燥等法则施治,这种方法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再如寻常型银屑病,首先根据其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好发季节以及皮肤活检等先予明确诊断,然后加以中医辨证论治。我们认为本病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于肌肤,久则化热生燥,导致肌肤失养所致,结合其临床特点分为风盛血热和风热血燥两型,各予清热凉血、去风止痒以及养血润燥、去风止痒法为治,共治疗120例,有效率85%。再如多型红斑,过去多见于春秋季,近年来亦见冬季发病者。按西医“辨病”固属不难,然无特殊治疗。但按中医“辨证”则可辨为湿热蕴结证和风寒血淤证两型,分别以清热利湿和温经散寒法论治,收效较佳,由此可见,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是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西医“辨病”以提高中医辨证疗效的方法,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另一形式。例如带状疱疹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二者临床表现均有水疱、潮红、糜烂、渗液等湿热之象,治疗均可以清热利湿。然按西医“辨病”,二者在症状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其发病原因不同,前者系病毒所致,后者则属病灶感染所致的变应性皮肤病,若在此“辨病”基础上在带状疱疹的清热利湿方中加入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而在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方中添入消炎杀菌的中草药如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蚤休等等,就可显著提高疗效,这种方法较好地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优越性。
(二)“舍证从病”或“舍病 从证”在某些疾病中,“证”与“病”虽然同时存在,但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矛盾的主次,分别采用“舍证从病”或“舍病从证”的不同方法。例如疣类皮肤病,其皮损表现可为多形的丘疹,自觉症状轻微,若按中医辨证,去风清热或养血柔肝论治,收效不著,其时若“舍证从病”,针对其病毒性感染的病因,选用一些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来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如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采用具抗病毒作用的板蓝根、大青叶、薏苡仁、紫草四味中草药组成板蓝根合剂治疗扁平疣,有效率为58.6%。亦有报道用板蓝根注射液治疗各种病毒性皮肤病,对疱疹组病毒性皮肤病疗效满意,对赘疣组病毒性皮肤病,特别是扁平疣均有效。
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皮肤病诊断暂不明确,或诊断虽明而西医无法治疗,则可采用“舍病从证”的方法。例如下肢皮下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组包括很多种皮肤病的疾病,其病因常不明了。虽经各项检查有时诊断仍难明确。此际可暂舍“辨病”,而从“辨证”抓住红肿、疼痛的症状特点予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可望收效。又如神经纤维瘤为皮肤良性肿瘤,除西医切除外,别无良法,而根据中医辨证,则可试以消痰软坚、活血破淤之法,从而体现中医辨证之特点。
(三)无“病”从证和无“证” 从病所谓“无”字并非真“无”,而是指在临床上,有些疾病往往症状不明,或症状虽然明显,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暂时查不出阳性结果。此时可采用无“病”从证或无“证”从病的方法。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辨证为肝经湿热或脾湿内蕴所致,经清热利湿或健脾除湿法治疗后,皮疹往往可以较快消除而痊愈。但某些老年性患者疾病虽愈,疼痛尚存,此时若施以无“病”从证法,按中医辨证,予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饮或川楝子散加减,并配合针刺或磁疗,收效颇佳。“疖病”一症,系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而引起的深在化脓性炎症,反复发病,不易痊愈。在发病严重时,中医辨证属毒热炽盛,当以清火解毒,五味消毒饮从治,治疗后疖肿虽可消失,但不能防止其复发。因此,此时虽无症状,但当设法提高病人抵抗力,扶助其正气以免病之再发,故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增加扶正之品如黄芪、玄参、麦冬、党参、当归等药,此为无“证”从病之例。
(四)辨病与辨证分阶段论治 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使用不同的中西医药,或侧重于中医辨证用药,或侧重于西医辨病用药,或中西药同用。例如寻常性天疱疮是一种较为罕见、病情严重而预后不良的大疱性皮肤病,在疾病急性发作时,皮肤黏膜有多数大疱、糜烂,并伴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时,根据我们体会,若单按中医辨证予以清热解毒或凉血清营法治疗,很难控制病情。为防止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当急投大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补充维生素及抗生素等西药以预防继发感染,待病情基本控制,其后激素可渐予减量,或加用有激素作用的生地、玄参、甘草之类中药等替代激素,待症状基本消退,再以中药清脾除湿或养阴益气调理。这种分阶段有重点的灵活施用中西医药是中西医结合中一种较为优良的方法,可互相配合,提高疗效。同样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红皮病等皮肤病治疗中都可适当的采用这种辨病与辨证分阶段论治的方法。而在银屑病早期,尤其是儿童患者,我们主张可以先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以减少西医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复发性。
运用中西医理论指导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理论极其丰富,它的概括性强,容易接触到事物的共性。因此,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法。例如根据中医理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学说,设想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可以结合临床表现,随证加味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可取得一定止痒作用。
“异病同治”是中医在临床上常用于指导治疗的一种重要法则。秦万章认为皮肤表现如块状物、赘生物、结节、皮肤粗糙、肥厚起鳞、皮肤变硬,关节不利、肢端发绀、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水肿、苔藓样变以及唇舌青紫等,都属中医“血淤”范畴。因此,应用活血化淤方药对具有上述“血淤”症候的银屑病、疣、紫癜、硬皮病、红斑狼疮、静脉炎、肢端发绀症等15个病种、280例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优良的疗效。他们认为以上15种疾病的病因虽然不同,但病邪干扰机体“气血”功能造成“血淤”的症候则是共同的,因此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活血化淤治疗取得成效。我们以清代王清任所创处方中通用的六味活血药,即当归、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基本药物,然后结合各种疾病不同的病情加以辨证,配伍其他药物组方,共治疗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扁平疣、银屑病等51例,亦收到较好的疗效。同样地,文献报道根据中医理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临床上对很多以“痛”为特点的疾病,如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红斑、宫外孕以及部分急腹症等,都可采用活血化淤、疏经通络的法则来辨证论治而取得疗效。这些都是应用中医理论“异病同治”来指导中西医结合的很好例子。
(二)以西医理论为指导 西医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对药物的研究也有科学的实验。因此,西医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比较深刻,用药针对性强,所以用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西医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临床上有根据中药茵陈油在试管内有较强的抗浅层真菌作用的实验结果,使用茵陈挥发油醑剂治疗体癣、足癣的报道。抗疟药氯喹有增加皮肤对紫外线耐受性、抗炎症及抗组胺等作用,可以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红斑性狼疮、酒渣鼻、血管炎等一类对光敏感及变应性皮肤病。据此,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嵩素治疗慢性盘状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银屑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病,病因至今不明,但根据其病变部表皮细胞转换时间较正常皮肤快6~7倍的情況,目前国内外倾向于用抗癌制剂治疗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南京地区过去曾应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菝葜、山豆根等治疗银屑病均取得效果。运用中药雷公藤治疗本病亦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继续试治中。此外,我们根据文献报道中药藿香、大黄对真菌有抑制作用的依据,配制了以此二药为主的浸泡剂治疗手足癣,经十多年的临床使用,证实有效,受到患者的欢迎。以上这些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和实验研究资料指导中西医结合,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三)中西医理论共同指导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临床应用灰黄霉素治疗各种皮肤真菌病以来,证实对头癣病有很好疗效,但灰黄霉素微粒不溶于水,在口服后仅45%左右被肠道吸收,其余大部分由大便排除,而胆汁、胆盐等表面活性物质可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促进其吸收。据此,吴绍熙结合中药茵陈有清热利胆的功用,尤其是它的有效利胆成分——对羟基苯乙酮在动物实验中有明显的利胆和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因之在临床上试用15mg/kg·d的对羟基苯乙酮加灰黄霉素常规用量的一半量,即7.5mg/kg·d治疗75例中型及重型黄癣患者,并以相似类型的黄癣患者84例单服同样剂量灰黄素做对比研究,结果前一组的疗效为86.7%,而后一组疗效只有54.8%,统计学处理,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有报道以灰黄霉素并服茵陈煎剂治疗头癣54例取得94.44%治愈率,亦有力证实了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科学性。
西药抗癌化学药剂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往往亦杀伤了正常细胞,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泌尿道等副反应。从中医理论来看,这些药物对疾病有“去邪”作用,虽能“去邪”,但可伤害人体“正气”。所以在用药时,加用一些扶助正气、补肾生髓等药物,如黄芪、人参、沙参、白术、麦冬、鸡血藤等就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根据近代各地研究证明,这些药物能使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提高抗病能力,因此符合中医“扶正”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应用这种“去邪扶正”法治疗癌肿的报道不少。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在使用菝葜、山豆根、雷公藤等抗癌中草药治疗银屑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时,常配合使用有升白作用的养血补血药如丹参、鸡血藤、苦参等,并针对它们对消化道的刺激反应,佐以甘草、陈皮等和胃舒中之剂,既保证了疗效又减少了副反应,充分体现了运用中西医理论来共同指导疾病治疗的优越性。
中西药联用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初探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因此,对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中西药的联用已有不少报道,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初步尝试。
(一)用药途径上的结合 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大疗效,减少用药剂量,避免中药味苦,方便病人,可在用药途径上进行剂型改革。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以冲剂、散剂、合剂、针剂、片剂等代替煎剂,这些剂型有用量小、疗效大、使用方便、省却煎药麻烦等优点,如临床报道用马齿苋合剂治疗扁平疣及有渗出红肿的急性皮炎,地龙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及补骨脂针剂治疗白癜风等等。江苏省中医院以古方凉血消风散加减配制成消风合剂,治疗以变应性皮肤病为主的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共计300例,获85.4%有效率。此外,我们以具有消炎杀菌作用的中草药紫花地丁和半边莲配制成丁半合剂治疗化脓性皮肤病,除湿合剂治湿疹,首乌合剂治斑秃均有一定疗效,颇得病者好评。中药蟾酥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但因其性毒,对心脏、呼吸中枢等有抑制作用,故临床口服剂量极难控制。我们使用蟾酥针剂治疗银屑病及掌跖疱病,既获较好效果又兼安全之优点。
(二)中西药组方配合制剂 这是根据中西药各自的特点组合而制成新的制剂的一种方法,既能发挥中西药各自的优点又能克制他方的缺点,以增强药效,减少副反应。笔者在用消风合剂治疗变应性皮肤病有效的基础上,减少了原消风合剂中不必要的中药成分,适当加入了抗组胺药、氨茶碱等西药制成了味甜易服的消风冲剂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初步统计130例,约85%有效率。这种中西药有机组合制剂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提取分离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中药金银花在试管内药理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等皆有抑制生长的作用。例如使用从金银花中提取的异氯原酸类化合物治疗脓皮病。南京市皮肤科协作组报道从中药杭白芷中提取总香豆素制成酊剂和软膏,治疗白癜风321例,总有效率为61.5%。以上说明使用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是中西药结合的很好途径。
以上是我们对皮肤病在临床上的中西医药结合作了初步探讨。近年来有关中西医药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我国内外亦已开展不少,例如对阴阳学说、藏象本质、经络气血、治疗法则等方面研究都有了可喜的苗头。在皮肤科方面如中国皮肤病研究所对中医利湿法的研究、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对“血淤”本质的研究等都有比较大的进展,这些都为我们今后在深入开展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