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 中医论皮肤病的内治疗法(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中医论皮肤病的内治疗法(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导语:中医论皮肤病的内治疗法属于皮肤病学下的中医皮肤病学基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中医论皮肤病的内治疗法主题,主要讲述中医,论治,皮肤病等方面医学知识。

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总结了对疾病辨证论治的原则,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方剂和药物。除了药物疗法以外,还有针灸疗法、手术疗法等。皮肤病的治疗亦不例外,通过古代医药学的医疗实践,也总结了不少宝贵经验,除了内治疗法以外,还创造了敷药、熏洗、热烘等多种外治疗法,以下先从内治疗法说起。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间,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重视局部与全身密切联系的整体观点。皮肤病虽然表现在皮肤组织,但它往往是内部病变在皮肤上的反映,所以内治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医内治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则,结合皮肤病特点,便于读者临床习用,以下列举皮肤病常用的内治疗法十八种,以供参考。

(一)疏风清热法 用于风热客于肌肤所致的皮肤病,如风热所致的荨麻疹、玫瑰糠疹等。皮损表现色泽较红,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兼有发热。微恶风寒,有汗不多,咽喉红痛,口干微渴,舌红,苔微黄,脉浮数者。

方剂举例消风散,桑菊饮。

常用药物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蝉衣、生石膏、知母、生地、银花等。

(二)疏风散寒法 适用于风寒侵入肌表所致的皮肤病,如风寒所致的荨麻疹、冬季瘙痒症等。皮损表现色泽较淡或苍白,因寒加重,得热则缓,有瘙痒及皮肤干燥感,或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咽痒不适,微咳等表证者。舌苔薄白,脉浮。

方剂举例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常用药物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制川乌、白芷、浮萍、干姜等。

(三)去风燥湿法 适用于风湿阻伏肌肤,不得发散,久治不愈的皮肤病。皮损瘙痒无度,浸润肥厚,形同苔藓样,如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

方剂举例万灵丹,五虎追风散。

常用药物 苍术、五加皮、威灵仙、豨莶草、海桐皮、全蝎、蜈蚣、乌梢蛇等。

(四)去风固表法 适用于表虚易受风邪侵犯者,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见体虚自汗,畏风,皮疹反复发作不已,舌淡、脉细。

方剂举例玉屏风散加味。

常用药物 黄芪、白术、防风、党参、独活、苍耳子等。

(五)温阳去寒法 因阴寒之邪侵袭肌表,或好发于寒冷季节者,如冻疮、Raynaud病等。皮损颜色呈苍白,青暗或发绀,局部温度偏低,有麻木、疼痛等自觉症状,或伴恶寒,肢冷,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沉迟者。

方剂举例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常用药物 当归、桂枝、附子、芍药、细辛、乌头、炮姜等。

(六)清暑利湿法 因暑湿稽留不化所致皮肤病。见皮肤焮热潮红,或风团、抓痕、结痂,或脓疱黄水淋漓。伴身热面赤,胸腹痞闷,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

方剂举例薏苡竹叶散或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 藿香、佩兰、青蒿、银花、连翘、绿豆衣、薏苡仁、竹叶、白扁豆、石菖蒲等。

(七)健脾化湿法 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滞,泛于肌表而致皮肤病。临床上有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肢体水肿,食欲减退,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证。皮损表现有水疱、糜烂、肿胀、渗水,部位以四肢为多,例如湿疹、大疱性皮肤病等。

方剂举例除湿胃苓汤、平胃散。

常用药物 茯苓、猪苓、苍术、白术、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白扁豆、滑石、萆薢、茵陈、防己、厚朴、枳壳、蔻仁、砂仁等。

(八)养血润燥法 适用于血虚风燥或血燥引起的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血燥型银屑病、鱼鳞病等。其皮损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皲裂,毛发枯落,爪甲混浊,或伴头目眩晕,视物不清,面色萎黄等兼症。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缓。

方剂举例养血润肤汤,四物汤,当归饮子。

常用药物 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首乌、天冬、麦冬、胡麻等。

(九)生津润燥法 用于热灼营血,津液耗损之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药疹及红斑狼疮后期。见皮肤潮红、干燥、脱皮、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

方剂举例增液汤,滋燥养营汤。

常用药物 生地、玄参、麦冬、当归、石斛、天冬、首乌、熟地等。

(十)清热凉血法 用于火热之邪引起的皮肤病,如药疹、血热型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急性红斑狼疮等。皮损多呈鲜红色斑或紫癜,局部按之有热感。临床多伴有发热心烦,口干唇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方剂举例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清营汤等。

常用药物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丹皮、玄参、黄芩、赤芍、生石膏、知母、紫草、茅根、芦根等。

(十一)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热毒壅遏,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发的毛囊炎、疖痈、丹毒等急性疮疡之症。皮损呈潮红、肿胀、化脓、灼热。伴发热,恶寒,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手足扰动,小便短赤,大便干或秘结,舌质红绛,脉洪大而数等。

方剂举例黄连解毒汤,五味清毒饮,清瘟败毒饮。

常用药物 生石膏、生玳瑁、黄连、黄柏、山栀、人中黄、银花、菊花、紫地丁、蒲公英、蚤休、羚羊粉、犀角粉、紫雪丹等。

(十二)清热去湿法 因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带状疱疹等。皮损有红斑、水疱、糜烂、渗液,部位多发于耳后、颈项、胸胁、外阴、下肢,或伴胸胁满闷疼痛,口苦而腻不欲饮,不思饮食,小便短赤或黄浊,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饮。

常用药物 龙胆草、山栀、黄芩、黄柏、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萆薢、大黄等。

(十三)活血化淤法 因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引起的皮肤病,如酒渣鼻、结节性红斑、盘状红斑狼疮、瘢痕疙瘩、脉管炎、紫癜等。其皮损表现可为淤斑、浸润斑块、结节、瘢痕,局部肿胀、疼痛,或伴面色灰滞,口唇色紫,舌有淤斑或紫气,苔白,脉缓或涩。

方剂举例血府逐淤汤,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

常用药物 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赤芍、三棱、莪术、鬼箭羽、虫、水蛭、全蝎等。

(十四)疏肝理气法 适用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皮肤病,如肝郁型带状疱疹、瘰疬性皮肤结核、结节性脉管炎。临床可伴有胸胁胀痛,胸闷不舒,不欲饮食,口苦善呕,头目眩晕,妇女经行不调等证。舌苔白滑,脉弦。

方剂举例柴胡疏肝饮,逍遥丸,金铃子散。

常用药物 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郁金、金铃子、延胡索、青陈皮、厚朴等。

(十五)益气补血法 用于久病气血耗伤或素体气血不足者。皮损颜色暗淡无光,反复发作,疮口溃不收口或结萎缩瘢痕等。患者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眼花、神疲乏力,毛发稀疏,舌淡苔少,脉细而无力。例如部分慢性荨麻疹、结核性溃疡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脱发等。

方剂举例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丸。

常用药物 黄芪、党参、肉桂、茯苓、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精、丹参等。

(十六)温补肾阳法 因肾阳不足,阳气衰微而致的皮肤病。患者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耳鸣重听,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皮肤呈黑色或棕褐,皮温降低或伴有Raynaud现象,疮疡色暗而淡,久不敛口或形成窦道、瘘管者,例如Addison病、系统性硬皮病、慢性瘘管等。

方剂举例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常用药物 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胡芦巴、狗脊、锁阳、鹿角胶等。

(十七)滋肾养阴法 因肾阴不足,水亏火旺而表现为头目眩晕,咽干唇燥,面烘耳鸣,虚烦不眠,骨蒸潮热,腰膝酸痛,盗汗遗精,尿黄便干,舌红苔光,脉细数。皮损表现可因水亏火盛,肾色显露而呈黧黑色,如黄褐斑、黑变病;或双颧红斑,指端出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口腔、外阴反复发生溃疡者,如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等。

方剂举例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青蒿鳖甲汤。

常用药物 生地、熟地、首乌、知母、青蒿、黄柏、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龟板、鳖甲、沙参、麦冬等。

(十八)宁心安神法 适用于因思虑过度,心烦神躁所引起的皮肤病,如斑秃、神经性皮炎等。伴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精神倦怠,大便干燥等证。

方剂举例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

常用药物 当归、天冬、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茯神、龙眼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