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 中医论皮肤病的病机(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中医论皮肤病的病机(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导语:中医论皮肤病的病机属于皮肤病学下的中医皮肤病学基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中医论皮肤病的病机主题,主要讲述皮肤病,中医,病机等方面医学知识。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现代称为病理。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病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引起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疾病的种类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其病理过程来讲,总不外乎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而在病变过程中,这几个方面又常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皮肤病的病机也离不开以上几方面的变化,现简单分述如下。

邪正斗争

邪正斗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之间的斗争,双方在斗争过程中是互为消长的。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而邪气增长则正气消减。随着邪正的消长,患病机体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病机与证候,即中医所谓的“实证”和“虚证”。

“实证”主要是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早中期以及痰饮、血淤、气滞所引起的病证。皮肤病如丹毒、疖肿、结节性红斑、硬皮病等。

“虚证”主要是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及多种慢性疾病中。皮肤病如脱发、皮肤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晚期等。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导致阴阳正常的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因此出现了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可分为阳偏盛及阴偏盛二种病变。阳偏盛多系外感温热阳邪,或阴邪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等因素所引起,临床上可见高热烦渴,喜冷饮,便结尿黄,皮肤红肿灼热或糜烂出血,例如药疹(热毒伤阴证)、丹毒。阴偏盛多由感受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出现阴寒内盛的现象,临床上表现为形寒肢冷,脘腹冷痛,拒按喜暖,口淡不渴,小便清长,皮色苍白、青黯或发绀,如冻疮;或麻木疼痛,如雷诺症。

阴阳偏衰亦可分为阳偏衰和阴偏衰两个方面。阳偏衰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劳倦内伤所致,临床上可见畏寒肢冷,虚弱无力,皮色时而苍白,时而紫暗等,如冷球蛋白血症、硬皮病等。阴偏衰多系热病或久病后期,阴分内伤所致精血亏虚、阴虚火动的现象,临床上可见五心烦热、骨蒸盗汗、口燥咽干等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的晚期。

升降失常

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以及它们与气血阴阳的相互联系,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升降出入是人体正常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过程,所以升降失常,可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皮肤病虽发于外,但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体的升降失常必然会在皮肤上发生病变,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候,详细内容可参阅皮肤病的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