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生理学 > 外泌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顶浆腺、大汗腺)(皮肤病学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

外泌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顶浆腺、大汗腺)(皮肤病学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

导语:外泌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顶浆腺、大汗腺)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外泌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顶浆腺、大汗腺)主题,主要讲述汗腺,外泌汗腺,顶泌汗腺等方面医学知识。

汗腺分为小汗腺或外泌汗腺和大汗腺或顶泌汗腺两种。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生理活动,但都有分泌和排泄汗液的能力。一般认为顶泌汗腺的分泌包括分泌细胞的远端部分,亦经溶解后一起排出;而外泌汗腺的分泌是通过完整的细胞膜,其分泌细胞完整无损。

外泌汗腺

外泌汗腺按其生理活动状态,可分为活动状态外泌汗腺及休息状态外泌汗腺。这些外泌汗腺的活动受交感神经主要是胆碱能纤维的支配。

外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机制:外泌汗腺的分泌活动分为两部分:

  1. 腺体透明细胞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分泌出类似血浆的超滤液;
  2. 导管对Na+的重吸收,这样所产生的汗液才呈低渗。

分述:首先腺体周围的神经末梢释放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可与透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使细胞外Ca2+流进胞质,胞质中Ca2+浓度增高可激活管腔面的Cl–通道及基底侧的K+通道,从而使Cl–流进管腔,K+流入基底侧间隙,这时细胞内K+、Cl–浓度迅速下降,细胞皱缩,所形成的K+、Cl–度梯度又可激活位于基膜侧的NaCI共转运子(cotransporter),共转运子可将细胞外Na+转运到细胞内,由于透明细胞膜表面无Na+通道,这就成为Na+进入细胞内的惟一方式,Na+的大量进入可激活钠泵将多余的Na+运出细胞外而将细胞外K+运进细胞。Cl–则通过NaCl共转运子进入细胞后通过CI-通道进入管腔。Cl–这种流动是逆电化学梯度的,可使细胞膜去极化并产生负电位差,这种负电位差吸引Na+跨过细胞间连接进入管腔,与Cl–结合成NaCI,所以初分泌出的汗液为等渗,在此过程中Na+/H+和Cl–/HCO3–交换子(exchanger)也有一定作用。

汗腺管腔对NaCI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基底侧的钠泵对Na+的主动转运,由于汗管腔的电位差为- 10~-20 mV,所以Na+的重吸收必须克服60~70 mV的电化学梯度,Cl–也必须克服30~40 mV的电化学梯度,除Na+,K+,ATP酶与Cl–通道外,Na+/H+和CI-/HCO3–交换子的作用也较明显。与此同时,管腔可重吸收HCO3–,使汗液酸化,pH介于4~6.8之间。长期以来认为肌上皮细胞的收缩对汗液的排泄有一定作用,现应更正:在汗液分泌过程中,肌上皮细胞主要是作为管腔的一种机械支撑物,尤其是在出汗较少,管腔内流体压增加时。

这种分泌活动与活动状态外泌汗腺的数目有关系。在室温条件下,只有少数外泌汗腺有分泌活动,多数处于休息状态。当外界温度升高到32℃以上时,活动状态外泌汗腺增加。身体各部位活动状态外泌汗腺的数目是不一致的。如气温高于临界水平(31~32℃)时,则全身皮肤可见到或多或少的突然出汗。当气温低于临界水平时,汗腺分泌只能在显微镜下可见,而肉眼看不见,这不仅是因为汗珠太小,而是刚出表皮即被蒸发。这种不可见的出汗是人体不自觉失水的一部分。

影响外泌汗腺分泌的因素:

  1. 温度:外泌汗腺分泌受体内外温度的影响;
  2. 精神:大脑皮质的兴奋及抑制对汗腺的分泌活动有影响,这种出汗为精神性排汗;
  3. 药物:有一些药物可以使外泌汗腺分泌活动增加或减少;
  4. 饮食:口腔黏膜、舌背等处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及特殊的味觉感受器。在咀嚼时可引起口周、鼻、面颈及上胸部反射性出汗,特别是吃了辛辣食物或热烫食物后更加明显,这种出汗为味觉性出汗。

汗液的成分:汗液分为液体和固体两部分,前者占99%~99.5%.后者仅占0.5%~1.0%。液体内主要是水分,固体内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中以乳酸及尿素最多,无机物中以氯化钠最多。此外,还有钙、镁、磷、铁。汗液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类。汗液比重为1.001~1.006,pH为5.5±0.5。

多汗或少汗的机制:多汗症一般有两种机制:

  1. 由于神经损伤或感情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引起多汗;
  2. 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使它对正常强度的神经性和非神经性刺激的出汗反应增强。相反,汗少或汗闭则可能是由于神经冲动减弱,乙酰胆碱分泌减少,或神经紧张性降低之故。

排泄汗液的作用:

  1. 散热降温:体内外温度升高时,排汗可以散热降温;
  2. 角质柔化作用:保持角质层的正常含水量,使皮肤柔软、光滑、湿润;
  3. 汗液在皮面的酸化作用:表皮呈酸性,在日常生活中可防御微生物;
  4. 脂类乳化作用;
  5. 排泄药物;
  6. 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
  7. 与电解质、黏多糖、激素等的代谢有关;
  8. 分泌免疫球蛋白:如分泌性IgA。

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处主要有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分布。实验证明,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可以使顶泌汗腺分泌活动增加。

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机制:顶泌汗腺有三种分泌方式:

  1. 顶浆分泌:分泌细胞的帽状顶部胞质脱落到管腔中去;
  2. 裂殖分泌:在分泌细胞胞质的顶部形成许多小泡状分泌颗粒,这些颗粒不断地改变体积,最后被分泌到管腔中去;
  3. 全浆分泌:分泌细胞整个从细胞层中分离到管腔内。各处顶泌汗腺的活动是不一致的,也是不规则的。早晨顶泌汗腺有一阵分泌活动高潮,晚上则活动减少。

顶泌汗液的成分:顶泌汗液分为液体和固体两部分,前者主要为水分,后者包括下列一些成分:

  1. 铁:顶泌汗腺是排泄铁的主要地方。
  2. 脂质:顶泌汗腺中含有四种脂质,即中性脂肪、脂肪酸、胆固醇及脂质。
  3. 荧光物质:这些物质可溶于丙酮,用紫外线照射后产生荧光。
  4. 有臭物质:人体有一种体臭味,且因人种、性别、年龄及气候等而不同,有一定的遗传性。顶泌汗液中的有臭物质较多,俗称的狐臭即其中之一。
  5. 有色物质:有些人的顶泌汗液中有这种物质,使汗液呈现出黄色、黄褐色、绿色、青色、红色或黑色等不同的颜色,临床上称为色汗症。
  6. 其他:有时可见到顶泌汗液内含有血液成分,称为血汗,含尿素过多的,则可嗅到—种尿味,称为尿汗;含有磷成分的称为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