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 中医论皮肤病的病因(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中医论皮肤病的病因(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导语:中医论皮肤病的病因属于皮肤病学下的中医皮肤病学基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中医论皮肤病的病因主题,主要讲述皮肤病病因,中医等方面医学知识。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学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不仅注意到外感六淫、虫毒、疫疠侵袭等,而且重视内因七情以及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并注意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影响。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邪正消长,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和脏腑的功能紊乱,通过经络的联系,在体表出现皮肤病变。因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若干继发性致病因素,如淤血、痰饮等,这些在皮肤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六淫致病

风、寒、暑、湿、燥、火,原系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致抵抗力下降,亦即在正气不足状态下,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六气就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此时“六气”就称为“六淫”或“六邪”。六淫为害,既可单独作用于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或三种邪气合并侵犯机体而发病。在发病过程中,六淫不仅可互相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造成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除了外感六淫侵袭致病以外,另有一些情况,如因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而产生内风、内湿、内寒、内火、内燥,与外感六淫有区别但又相互影响,其性质特点和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故本节一并加以论述。

(一)风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很多皮肤病的发病与风邪有关。凡因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得以乘隙而入,郁于皮肤之间均可引发皮肤病。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 风性趋上,其性开泄。风为春之主气,具有开发、向上、向外的特点,因此,风邪引起的皮肤病常侵犯人的头面及肢体上部。
  2. 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其病位常发无定处,游窜不止,变幻无常,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即有此类特点。
  3. 风为阳邪,其性燥烈。阳邪易于化火化热。热盛则致血燥,肌肤失养,故皮肤病可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及瘙痒不止。此外,风常无形,与“风”有关的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症,初起皮肤表面往往没有发疹,仅觉淫淫作痒而已。
  4. 风为百病之始,常合并其他邪气侵袭人体。例如风寒所致的荨麻疹,风热引起的玫瑰糠疹以及风湿热三者相搏而致的湿疹等。
  5. 外风引起的皮肤病可伴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证;内风所致者则可有头晕目眩、皮肤麻木、肢体抖动等兼证。

(二)寒 寒为阴邪,有内、外之分,外寒可伤害人体阳气并导致气滞血淤而发生皮肤病。若因阳气虚弱,寒从内生者则为内寒。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 寒性收引,故寒邪入于腠理皮毛,毛窍收缩,卫阳闭束,皮损颜色呈苍白或青黯或发绀,局部温度偏低,例如冻疮。
  2. 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气血凝结阻滞,故皮损感觉可有麻木、疼痛,一般得热则缓,受冷变剧,例如Raynaud病。
  3. 外感寒邪,可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嗽、鼻塞;阳虚内寒则可伴咳逆气短,腹痛便溏,食纳减少以及腰背酸痛,小便频数等证。

(三)暑 暑为夏令炎热之气,故其发病多在盛夏暑热季节。暑邪耗气伤津,可见无力、口渴,且暑多夹湿,因之病者多伴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困倦等湿困之象。暑邪所致皮肤病,如红色粟粒疹、夏季皮炎等。

(四)湿 湿邪亦有内外之分。外湿系自然界的湿气或水上作业,涉水淋雨,居处潮湿而致;内湿则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以致蓄积停滞肌肤而成。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 湿性重浊下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发病多在下肢、外阴等人体下部。其皮肤表现可为疮疡疱疹、破溃渗液等,例如小腿及阴囊湿疹等。
  2.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故所致皮肤病多缠绵难愈,病程持久。例如急性湿疹可经亚急性阶段而演变为慢性湿疹。
  3. 湿邪亦可合并其他邪气致病,如湿热、寒湿、风湿等。且湿邪入体,可以热化或寒化,以致病情表现复杂多变。
  4. 外湿兼证可有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肢节酸痛,胸闷,口不渴,苔薄白,脉濡缓等;内湿多因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所致,故可伴有头晕目眩,胸膈胀闷,脘腹痞满等证。

(五)燥 因外界气候亢燥引起的疾病为外燥,亦有因机体津液内亏而发生疾病则属内燥,燥性干烈,易伤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故燥邪引起皮肤病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枯皱皲裂、毛发不荣等。例如手足皲裂、血燥型银屑病等。

(六)火(热) 火与热同类,仅是程度不同而已,“火为热之极”,热极便生火,一般习惯上统称热邪。热邪可因外感温热之邪,也可因风、寒、暑、湿、燥等邪入里化热、化火所致;或由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变化致热从内生。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 火性炎上,热气上腾,故其致病常见于人体上、中部,例如口腔溃疡、面部丹毒等。
  2. 火属阳邪,其发病暴烈,蔓延迅速,且易伤阴动血,故皮肤病表现可为潮红、灼热、肿痛、脓疱、出血等,例如丹毒、疖肿、脓疱疮、紫癜等证。
  3. 实火之证多为起病急,病程短,有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实有力等;虚火之证则起病缓慢,病程长,有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

情志致病

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改变。一般来说,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畴。如果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则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和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例如思虑过度,心烦神躁,影响心的“藏神”功能,则可引起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头昏健忘以及神经性皮炎的反复发作;郁怒不解,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火旺盛或肝气郁结,则发生带状疱疹、结节性脉管炎;若思虑太甚,影响脾的健运,致水湿停滞,则生湿疹等。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包括饮食失宜、饮食偏嗜或饮食不洁等,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加重,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中医对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比较强调饮食宜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损伤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偏嗜烟酒辛辣,过食膏粱厚味,亦能蕴结脾胃,久而助湿、生痰、化热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加重,例如酒渣鼻、痈疖、湿疹等。在临床上,亦可见到有些皮肤病如荨麻疹之类的发生或加重并非饮食不节所致,而系摄入鱼腥海味引起。还有因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而引起的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等,亦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虫毒、劳伤、疫疠

包括寄生虫引起的疥疮;虫咬所致的虫咬皮炎;接触漆毒而发生的漆性皮炎;外伤所致的皮下激斑;长途跋涉诱致的鸡眼、胼胝;疠气感染而得的麻风等。

淤血、痰

人体血液在经脉中按一定速度循环不息,当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素,如寒邪、热邪、外伤等侵袭,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或溢出于脉外,就可形成淤血。

淤血的临床症状特点,主要表现在疼痛、出血、淤斑和症积。有些皮肤病变如粗糙多屑、皮肤硬化、水肿、肢端发绀、毛发脱落、爪甲脆裂等也与淤血有一定关系。例如下肢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局限性硬皮病等。

痰系津液凝成,痰滞经络可发生皮下结块称痰核,如淋巴结核。

先天稟赋

《灵枢·寿夭刚柔篇》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人的个体差异是由于父母的素质遗传给后代所致的,这种遗传的素质就是先天禀赋。由于个人先天禀赋的不同,形成个人机体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体正气的强弱,对发病具有一定的意义。若干先天遗传性皮肤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鱼鳞病、着色性干皮病等,多与先天稟赋有关;有些皮肤病则因先天禀赋的个体差异,对外界各种因素,如饮食、植物等有不同于常人的反应,例如婴儿湿疹、漆性皮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