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凝血因子缺陷 >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血液病学 其他凝血因子缺陷)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血液病学 其他凝血因子缺陷)

导语: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其他凝血因子缺陷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主题,主要讲述凝血因子等方面医学知识。

凝血因子Ⅶ(FⅦ)曾称为稳定因子。FⅦ缺乏症首先由Alexander报道于1951年,现已有150例。本病罕见,发病率估计为1/50万。Goodnight 1971年将此病分为FⅦ缺乏症和FⅦ异常血症。前者FⅦ活性(FⅦ:C)和蛋白质均缺乏,称为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型(CRM-);后者FⅦ:C缺乏而蛋白质存在,称交叉反应物质阳性型(CRM+)。但在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方面两型相似。

病因和发病机制

因子Ⅶ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之一,正常情况下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循环血液中,浓度仅为0. 5μg/ml,半寿期4~6小时。FⅦ由肝脏合成,是由40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50 000的单链糖蛋白,N-末端含10个γ-羧基谷氨酸残基。FⅦ基因位于第13号染色体长臂(13q34),基因长度为12. 8kb。FⅦ包括3个主要功能区,即N-端的GIa区,中央的生长因子区和C-端的丝氨酸蛋白酶区。FⅦa是含有GIa区的轻链和含催化区的重链组成的双链结构。一般认为,FⅦ和其辅因子组织因子结合后FⅦ被快速激活,而形成的FⅦa和组织因子的复合物催化活力可增强1000倍,FⅦa和组织因子复合物激活FⅩ,也可以激活FⅨ。以这种方式激活FⅩ的速率比由FⅨa、FⅧa、磷脂和钙离子复合物激活的速率慢50倍。组织因子通常在暴露于血液的细胞表面不表达,而常在血管外的细胞表面有表达,并存在于细胞外的基质中。FⅦ和组织因子复合物的活性作用受组织因子抑制物的调节,因子Ⅶ缺乏导致凝血机制外源途径的缺陷。

许多FⅦ缺乏症的分子缺陷已经阐明。最多见的突变为单个碱基的取代。其中错义突变最多,还有拼接部位和无义突变,断臂缺失也有报道。

临床表现

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约有18%病例其双亲有血缘关系。纯合子患者FⅦ:C常小于10%,杂合子接近正常的一半。杂合子患者一般无出血症状。出血严重性一般不与FⅦ水平成比例。纯合子患者有轻微出血症状者FⅦ:C水平小于正常人的10%。常见出血症状有鼻出血、皮肤淤斑、脐带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腹膜后血肿、消化道出血以及外伤后出血等。FⅦ:C小于1%的患者出血严重性与重型血友病A和血友病B相似,可以有反复的关节出血、慢性致残性关节病,巨大的危险性血肿,也可发生致命的脑出血。

实验室检查

典型病例呈APTT正常,PT延长,蛇毒时间正常。PT延长可被血清纠正。有的变异型如FⅦPadua I用兔脑凝血活酶则PT正常,而用牛脑凝血活酶则PT延长。FⅦ:C定量测定可以明确诊断,并可区别纯合子与杂合子,前者FⅦ:C常小于10%,后者在40%~60%。Mariani根据FⅦ:C和FⅦ:Ag将患者分为3型:①FⅦ-型:FⅦ:C和FⅦ:Ag均显著减低;②FⅦ减少型:FⅦ:C显著降低,而FⅦ:Ag中等减少;③FⅦ+型:FⅦ:C显著降低,而FⅦ:Ag正常。但这种分型临床价值不大。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出血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FⅦ:C测定具诊断意义。鉴别诊断应排除获得性FⅦ缺乏症、肝病、双香豆素类药物,继发于吸收障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易与遗传性FⅦ缺乏相区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与血友病B相似。由于血浆中因子Ⅶ含量很少,严重出血时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国外已有重组FⅦa和FⅦa浓缩物。由于FⅦ半寿期仅4~6小时,因而每4~6小时应进行1次替代治疗,每次剂量凝血酶原复合物5~10U/kg或重组F Ⅶa 15~30μg/kg,可使血浆FⅦ维持在约25%以上,达到止血要求。但也有FⅦ10%时进行手术成功的报道。因而输注量可根据出血是否已有效控制,和患者的FⅦ水平进行调整。维生素K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