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止血与血栓 > 血小板在凝血反应中的作用(血液病学 血小板功能与活化的分子学基础)

血小板在凝血反应中的作用(血液病学 血小板功能与活化的分子学基础)

导语:血小板在凝血反应中的作用属于血液病学下的血小板功能与活化的分子学基础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血小板在凝血反应中的作用主题,主要讲述血小板,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功能等方面医学知识。

血小板参与多种凝血反应,加速内源性凝血过程,促进血液凝固。

一、促进凝血酶原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过程发生在血小板表面。在血小板表面存在着因子Ⅹa的结合位点,200~300个;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的因子Ⅹa催化凝血酶原活化的能力较血液中的因子Ⅹa高300 000倍。血小板表面因子Ⅹa受体的本质尚不清楚;但是因子Ⅹa的结合需要因子Ⅴa,后者来源于血浆或血小板α颗粒。血小板中因子Ⅴ的含量约为血液中因子Ⅴ总量的18%~25%。由于因子Ⅹa与因子Ⅴa以1:1结合,因此在人血小板上形成的凝血酶原酶为2000~4000个。

由血小板表面的凝血酶原酶介导的凝血酶的生成至少经历4个过程:①因子Ⅴa与血小板受体相互作用,形成血小板与因子Ⅴa的结合;②因子Ⅹa与血小板表面的因子Ⅴa结合,形成血小板-因子Ⅴa-因子Ⅹa复合物;③凝血酶原与复合物作用;④凝血酶原酶活性形成,产生了凝血酶。

二、PF3

有效性血小板在受到胶原、凝血酶或高岭土刺激时,血小板膜外侧的鞘磷脂、磷脂酰胆碱与内侧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发生翻转现象,因此使膜表面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的量增高。磷脂酰丝氨酸是因子Ⅹ和凝血酶原活化的基本成分,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

三、吸附和浓缩凝血因子

在血小板表面进行的凝血反应中,因子Ⅷ:C是重要的成分,静息血小板并不结合因子Ⅷ:C,而血小板活化时,由α颗粒释放的vWF与膜结合;由于vWF有结合因子Ⅷ:C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血小板表面因子Ⅷ:C的浓度。而血小板因子Ⅴa在膜上起到因子Ⅴa受体的作用,有助于凝血酶原酶的形成。

四、对因子Ⅺ和因子Ⅻ的活化作用

这种作用见于受胶原和ADP刺激后的血小板。在胶原刺激的血小板,可以在无因子Ⅻa、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肽原的参与下,直接活化因子Ⅺ。这种作用解释了上述因子缺陷的疾病中无明显出血的可能机制。

在血小板内及其表面存在一些与凝血作用有关的因子。血小板含有的纤维蛋白原的总量为5~25mg/1011血小板,其中α颗粒内为3~7mg/1011血小板,吸附在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为0. 3~10mg/1011血小板。凝血因子Ⅴ存在α颗粒内,含量为25~0. 77mg/1011血小板,释放后在膜上起到因子Ⅹa受体的作用;在血小板α颗粒内vWF的量为10~64U/1011血小板,参与血小板黏附作用;凝血因子Ⅺ存在于血小板膜上,参与凝血过程的接触活化作用,含量为1. 2~6. 1U/1011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