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细胞系统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理生理(血液病学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理生理(血液病学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导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理生理属于血液病学下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理生理主题,主要讲述血红蛋白尿症,血红蛋白等方面医学知识。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很早期造血干细胞的异常,所以累及多种血细胞。由于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原来具有的GPI连接蛋白不同,所以PNH患者的各种不同血细胞所缺少的膜蛋白有些是一样的,有些是不同的。GPI连接蛋白中有的功能明确,有些还不甚清楚,但各种血细胞缺少GPI连接蛋白后一定会对细胞功能产生影响。

红细胞的变化:红细胞表面有C3转化酶衰变加速因子(C3 convertase decaying accelerating factor,DAF,CD55)可与C3b或C4b结合,防止补体的继续激活和放大。有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membrane attack complex inhibition factor,MACIF,或称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 lysis,MIRL,亦称保护素蛋白,CD59),可防止C9的聚合和膜攻击复合物C5b-9的构成。以上皆为GPI连接蛋白,都属补体调节蛋白。PNH异常细胞缺乏这些蛋白,因此对补体敏感,目前认为是溶血和溶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其中MACIF(CD59)的重要性可能比DAF(CD55)更大。因为对正常红细胞用抗体抑制CD55,或先天缺乏CD55者,并不改变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也不引起溶血;而用抗体抑制CD59,则增加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先天缺乏CD59者则有严重的溶血。早在1972年,Rosse等首先提出根据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的不同,可分为PNHⅠ型红细胞(指对补体敏感度正常)、PNHⅡ型红细胞(对补体中毒敏感,只需正常细胞的1/3~1/4量血清即发生溶血反应)、PNHⅢ型红细胞(对补体高度敏感,只需正常细胞的1/5~1/25量血清即发生溶血反应),PNHⅠ、Ⅱ、Ⅲ型细胞在不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同。Holguin等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I连接蛋白CD55、CD59的表达,发现PNHⅢ型红细胞CD55、CD59完全缺失,而PNHⅡ型红细胞部分缺失,PNHⅠ型红细胞有正常量CD55、CD59的表达。因此,红细胞对补体溶解敏感度的不同,可以用CD55、CD59表达数量的不同来解释。pig-a基因分析表明:正常表达CD55、CD59的细胞无pig-a基因突变,而CD55、CD59部分缺失或完全缺失的细胞有不同的pig-a基因突变。另外,据笔者观察,PNH异常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容易遭受氧化损伤,在溶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也值得注意。

PNH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也对补体敏感。此外,患者的异常中性粒细胞还缺乏其他GPI连接蛋白如碱性磷酸酶,但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中性粒细胞的Ⅲ型Fc受体(FcRⅢb,CD16)也是GPI连接蛋白,PNH患者缺乏。中性粒细胞的FcRⅢb有清除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如缺乏则血中免疫复合物会增多。但据研究通过FcRⅢb激活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可由FcRⅢ代替。单核细胞表面的CD14在PNH也缺乏,内毒素或脂多糖通过CD14激活单核细胞产生TNF,PNH细胞的这个功能受损。淋巴细胞的5'核苷酸酶也是GPI连接蛋白,缺失后影响如何不详。在PNH中一部分B和T淋巴细胞亦可受累。总之,PNH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可能不正常,容易遭受感染。但国外资料认为,PNH患者没有明显的免疫功能缺陷,理由是许多有关免疫的GPI连接蛋白缺失后都有一些其他分子可以代替。至于PNH造血细胞表面缺少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3,LFA-3),可使这些异常细胞免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破坏,从而得以生存。因为LFA-3可被视为CD2的受体或配体,把具有攻击性的淋巴细胞拉向靶细胞。

PNH患者的异常血小板也缺乏CD59,因此有更多的含C9聚合物的复合体附着在膜上,引起囊泡化,而这种囊泡又不能维持酸性磷脂在内层的状况,使较多的酸性磷脂暴露在外表面,增加了因子Ⅴa、Ⅹa的作用面,遂有较多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这是PNH患者容易发生栓塞的一个原因。另外,PNH患者的单核细胞缺乏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另一种GPI连接蛋白),使局部产生的纤溶酶不足,血凝块稳固,增加栓塞倾向。大多数患者没有Ⅴ因子Leiden型变异,没有PS、PC缺乏,没有人凝血酶原片段F1+2等致高凝状态的表现。由于PNH异常血小板易被补体激活,因而仍认为血小板异常是易栓的主要原因。

最近的临床研究支持血栓事件的发生与PNH克隆的大小直接相关的假说。Hall等人证实10年内发生血栓的风险在GPI-AP阴性中性粒细胞比例>50%的患者是44%,而GPI-AP阴性中性粒细胞比例<50%的患者为5. 8%。Moyo等人应用逻辑回归分析模型,计算出GPI-AP-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发生血栓风险的关系,按照该研究,具有>70%的GPI-AP-中性粒细胞发生血栓的风险比GPI-AP-中性粒细胞只占20%者大11. 8倍。也有人发现,患者血栓前物质增加。除了溶血本身,人们也注意到一些纤溶系统功能丧失,包括PNH表型白细胞的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受体的缺失,和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受体的增加。在PNH,血小板的刺激伴随着膜磷脂不对称性的缺失,导致丝氨酸磷脂外露和微泡的形成,已在体外试验中被证实。膜来源的微粒体可提供凝血前体酶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及Tenase复合体(因子Ⅸa、Ⅷa、Ca及磷脂)装配所必需的催化表面。在血流中,高水平的从溶解的红细胞、凋亡细胞或激活的血小板来源的前凝血质微粒体的出现,都有利于血栓的发生。

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可致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和血红蛋白尿,常可伴发血栓事件,以及吞咽困难、腹痛、勃起障碍和严重的乏力等。这些症状与血中游离血浆血红蛋白增多有关,游离血红蛋白是一氧化氮(NO)清除剂,而NO是细胞活动的递质或信使分子,NO被清除可致血管及胃肠道的平滑肌舒张障碍,从而引起勃起障碍、食道痉挛。腹痛等有关症状。此外,NO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因此,PNH的许多表现与血管内溶血、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伴有NO减少有关。

另外,PNH患者常有一定程度的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表现。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衰竭或在先或在后或同时出现。两者可互为消长,如果PNH克隆扩展则表现为PNH,若骨髓衰竭严重则表现为再障,如果PNH克隆消失则不再有PNH,若此时骨髓衰竭也不存在则痊愈。

病理解剖:长期溶血、经常性的血红蛋白尿、骨髓代偿性增生以及合并症的产生是导致病理改变的基础。

  1. 肾脏:近端肾曲管及肾小管袢上皮细胞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
  2.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增生减低;
  3. 肝: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着,有的病例肝内胆管有胆色素性结石或胆囊结石;
  4. 脾:淋巴组织萎缩,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有的患者有陈旧性栓塞,没有髓外造血;
  5. 血管:有的患者可能在某些部位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