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跛行综合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心血管 与血管相关的)
导语:间歇性跛行综合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属于心血管下的与血管相关的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心血管 间歇性跛行综合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主题,主要讲述间歇性,跛行,动脉硬化等方面医学知识。
英文: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syndrome;
同义名:Charcot综合征、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足绞痛综合征、血管硬化性阵发性肌无力综合征、自发性坏疽综合征、Determann综合征、血管硬化性间歇性失运动综合征。
溯源与发展
1858年Charcot将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诱发下肢肌肉痉挛性疼痛并影响行走者,称为间歇性跛行。1905年Determann征式报道本征。本征指因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而造成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诱发下肢肌肉痉挛性疼痛并影响行走而导致的间歇性踱行。目前该病患者人数众多,每年均有大量报道。
发病机制
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引起下肢血液灌注不足,导致低氧性肌肉代谢障碍,并诱发下肢肌肉痉挛、疼痛和间歇性行走困难。近年来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群的增多,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由动脉硬化导致的该征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临床表现
- 冷感:肢端畏寒和发凉,尤其在气温低的环境中,对寒冷更为敏感,严重的可伴有局部疼痛和麻木,且多有皮肤苍白,偶有紫绀。
- 间歇性踱行:是本征的特征表现。当行走时,血液供应需要增加,故行走一定距离后感到下肢疼痛,肌肉抽搐,被迫中止行走。小憩后又能行走基本相同距离。
- 营养障碍:局部皮肤变薄,皮下组织萎缩,皮肤弹性减低、光亮,甚至干裂和出现缺血性溃疡。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萎缩。
- 静息痛严重缺血时可致肢体剧烈疼痛,即使休息时,下肢血液灌注也不足,因而患肢出现持续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称为静息性疼痛。严重缺血还引起缺血性神经炎、组织营养障碍、感觉障碍和肢端坏疽。
诊断与鉴别
本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为老年人动脉退行性改变,多见于男性,多发生在下肢,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进行以下检查有助于确立诊断。
- 皮肤温度测定,患侧皮温较低。
- 肢体抬高试验,将患肢抬高45°~60°即出现苍白是诊断本征有意义的指征。
- 动脉搏动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在动脉狭窄的近侧端听到收缩期杂音和反流性杂音。
- 多普勒超声血管仪检查,可测定患部动脉的血流量及动脉阻塞的平面。
- 肢体血流图检查。
- 放射性核素清除率测定。
- 动脉血管造影或CTA、MRA检查。
本征应与Buerger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髂总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Fridlander病、Monckederg硬化、腘动脉挤压综合征等相鉴别。
治疗
- 一般治疗:防寒保暖,切忌热敷或理疗,避免局部外伤和感染,绝对禁烟,适度锻炼。可用抗血小板药如波立维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各种扩血管药物,同时还应治疗并发病,如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
- 抗凝治疗:如肝素10000-15000U,分2-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亦可口服华法林,均需注意凝血功能的监测。应用低分子肝素,无需特别监测。
- 中医辨证施治。
- 外科治疗:内科疗法无效时,可采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转流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术式,可以改善间歇性跛行和皮肤血液供应,亦有助于促进溃疡愈合。病变后期可选用交感神经切除术减轻疼痛,必要时行截肢术。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随着介入技术及支架和输送材料的发展改进,每年均有大量成功的病例报道。
- 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预后
以积极的内科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长期稳定不影响生命。合并糖尿病者预后较差,常发展至截肢,外科手术转流或腔内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