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皮肤病学 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导语: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属于皮肤病学下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主题,主要讲述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毛囊性皮肤病等方面医学知识。
本病是一种独特的侵犯毛囊的红斑性色素沉着病。最初报道在日本男性中发病。好发于亚洲人的中青年男女,但白种人也可发病。可能由常染色体以隐性方式遗传或自发性突变所致。
临床症状:皮损为红棕色斑片,毛细血管扩张,伴有斑点状色素沉着、毛囊性丘疹及角栓,触摸有颗粒状感觉。累及耳前,延伸至颈前和上颌区,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但可单侧发病,玻片压之呈苍白色,而红棕色色素沉着仍存在,可有糠秕样鳞屑及微痒。毳毛区损害使毳毛脱落。在臂部及肩部常出现毛周角化病,不典型的分布还包括耳廓和眉部。故认为是红色毛发角化病的变种,也可与红色毛发角化病和眉部瘢痕性红斑重叠。
图:耳前及耳后近颈处,见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的红褐色色素沉着,散布浅色毛囊性丘疹。色素沉着由耳后伸展到颈部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毛囊漏斗扩大伴有角质栓,表皮突变平,黑素沉着过度。真皮附属器周围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皮脂腺肥大,真皮上部可有钙沉着。
诊断及鉴别:根据皮损的特征、分布部位及无瘢痕等特点,诊断不难。本病需与面部萎缩性红色毛周角化病和眉部瘢痕性红斑相鉴别。
治疗:一般对症处理,外用温和的角质溶解剂,如0.025%维A酸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