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蜇伤(被蝎子蛰了)应该怎么办?(皮肤病学 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
蝎属于蛛形纲,蝎目。约有3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在热带、亚热带的温暖地区。我国以北方多见。个体大小悬殊,小的仅1~2cm,大的可超过20cm。蝎为胎生,幼蝎约经1周即离开母体独立自由生活,以觅找各种昆虫为食。
病因及发病机制
蝎呈黄褐色,有足4对,体分头胸部、腹部及尾部,前端有1对强大有力的巨爪,形如钳状,头胸较短,前腹较宽,后腹逐渐变细而形成所谓尾部,最后一节是锐利的弯钩呈钩爪状即为刺蜇器,与腹部背侧的毒腺相通。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
蝎子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的砖缝、石块、柴堆及衣物、鞋子里,夜间常出来找食,人若接触蝎子,就会被尾部的毒钩刺伤。
症状特征
取决于蝎子的种类和刺伤时间的长短,和体型的大小关系不大,一般说野生的山蝎毒性比家蝎强,南美的刺蝎、蛛蝎,旧大陆的钳蝎、芒蝎,非洲的颠蝎等为剧毒的蝎种。一旦被蜇后局部感到剧烈的疼痛,有的可感灼热刺痛,随即伤口处发生显著的红肿或水疱、淤斑,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附近的淋巴结或淋巴管发炎,这是溶血性毒素所致。
另一种是皮肤症状并不严重,但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这是由于神经毒素很快作用于中枢神经及血管系统而引起的严重全身反应,如头晕、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眼斜、心悸、嗜睡、发绀、气急、大量出汗、喉水肿、吞咽困难、血压下降、反射性痉挛,少数可出现尿闭、肺水肿、精神错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若被大山蝎蜇伤,可迅速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可在3小时以内死亡,因此要及时进行抢救。
诊断、预防、治疗
预防:若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或夜间皮肤突然被毒虫咬伤出现剧烈的疼痛,皮肤上出现明显红肿或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要考虑被蝎蜇伤的可能。发现虫体可以确诊。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通风干燥。若要去山区树林工作应穿长袖衣衫,扎紧袖口、裤腿,戴上手套,必要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被蝎子蛰了怎么办?治疗方法如下:
- 发现蜇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伤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使血管收缩,减少毒素的吸收及扩散,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将毒液吸出,必要时要扩创,立即用肥皂水或稀释的氨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再用5%小苏打溶液进行湿敷,然后用5%~10%氨水调碱粉涂于患处,以中和酸性毒汁,减轻疼痛。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
- 若疼痛难忍,可取1%盐酸吐根碱水溶液3mL,注射于伤口的近心端的皮下或伤口周围,可迅速止痛。亦可注射2%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但效果不如前者明显。民间用鲜马齿苋或大青叶捣烂外敷或用鲜毛眼草汁外涂。亦可用雄黄、苦矾研末敷于患处或用鲜椿树嫩叶捣烂调鸡蛋外敷,有消炎止痛作用。
- 如出现中毒症状要及时进行抢救,同时给予阿托品和糖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口服季德胜蛇药或使用抗蝎毒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