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寄生虫、昆虫等所致皮肤病 > 隐翅虫皮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皮肤病学 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

隐翅虫皮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皮肤病学 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

导语:隐翅虫皮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属于皮肤病学下的节肢动物所致皮肤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隐翅虫皮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主题,主要讲述隐翅虫皮炎,隐翅虫,皮炎等方面医学知识。

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此类昆虫种类很多,目前已发现250种以上,其中的毒隐翅虫有致病作用。此类昆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我国发现的毒隐翅虫主要是梭毒隐翅虫、青翅蚊形隐翅虫、黑足蚊形隐翅虫。

病因及发病机制

毒隐翅虫是一种黑色蚁形小飞虫,虫体为0.6~0.8cm,头黑色胸橘黄色,前腹部为黑色鞘翅所覆盖,有足3对,尾刺2个,全身被覆短毛。此虫白天栖居潮湿的草地、稻田、菜园或腐木、石下等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有灯光尤其是有日光灯的地方成群飞行,每年4~9月繁殖较快,7~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以成虫越冬,低于18℃时即不活动,高于20℃时即开始活动觅食。

该虫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为一种强酸性的毒汁,pH1~2,也有人测定为pH5~6,这可能与毒虫的种类不同有关。该虫腹部的末端有肛门能分泌毒液,爬行时尾部向上翘起,末端常有一小滴透亮的液体,即为该虫分泌的毒素。当夏秋季节皮肤裸露,该虫夜晚飞进房间落在皮肤上叮咬皮肤或虫体受压时可释放毒液,能引起皮炎。但多数虫体在皮肤上爬行时并不放出毒液,只有当虫体被拍击或压碎时,毒液沾染皮肤而引起皮肤损害。

症状特征

皮疹常发生于面颈、胸、背、上肢、下肢等露出部位,男女老幼均可受侵,当毒虫开始侵犯皮肤时有爬行感或异物感,用手搔抓或翻身压死毒虫,由于毒液的刺激,2~4小时后皮肤上出现点状、条索状红肿,发痒,逐渐有灼热疼痛感,约12小时后皮肤上出现水疱,多为透明的薄疱,有的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在皮损周围可出现鲜红色丘疹或水疱,呈点状或片状,常因搔抓引起鲜红色糜烂面(下图)。

图:右面颊、鼻唇沟、上唇至鼻左侧,大片鲜红色水肿斑,边缘呈放射状或条索状。上有多数密集丘疹及脓疱,鼻唇沟部糜烂结黄色痂

若侵犯眼睑时致眼睑红肿,睁不开眼,若污染毒液的手抓到外阴可出现局部片状红斑。病程1~2周,以后干燥脱痂而愈,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皮损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毒虫的种类、数目和机体的反应状态,轻者仅为点状或条索状淡红斑,重者可出现广泛大面积的糜烂面或浅层的皮肤坏死。皮肤有瘙痒、灼痛或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若继发感染则使病情加重。

诊断及鉴别

在夏秋季节于身体的露出部位,早晨起床后突然出现的条索状、点状或斑片状、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或脓疱,有瘙痒和灼痛感,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该病常在集体单位中有多人同时发现或造成小范围的流行,一般诊断不难。要和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虫咬皮炎等皮肤病鉴别。发生睑结膜、鼻黏膜的损害要和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鼻前庭炎鉴别。

预防及治疗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消除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消灭隐翅虫的孳生地。安装纱门纱窗或挂蚊帐防止毒虫的侵入。睡眠时要熄灭室内的灯光。如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不要用手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虫体拨落在地用脚踏死。

隐翅虫皮炎怎么治疗:如已出现了皮炎,尽早用肥皂水清洗皮肤,然后涂搽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若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可用1%~2%明矾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冷湿敷。若有脓疱或发生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