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电疗(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高频电外科)(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电疗(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高频电外科)(皮肤病学 皮肤病治疗学)

导语:电疗(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高频电外科)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病治疗学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电疗(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高频电外科)主题,主要讲述电疗,电离子,高频电流等方面医学知识。

皮肤病的物理治疗是利用声、光、电、热和水等各种物理因子来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虽然物理因子固定不变,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因子不同的特性以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精巧的制作工艺等,研制出了许多新的理疗仪器,使得物理治疗得以迅速发展。本节主要介绍一些与皮肤科密切有关的治疗方法。下面先介绍电疗。

电解疗法

利用直流电对机体内电解质产生的电解作用,并当电解产物蓄积到一定浓度时而起到破坏组织的治疗方法称为电解治疗法。所用的电流可为交流电经整波和滤波而成,或以直流电作为电源(6~9V)。治疗时以阴极作为作用极,阳极为非作用极,当直流电作用人体后,阴极下电解出NaOH,并放出H2,前者具有强腐蚀作用而破坏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阳极作为非作用极固定于患者体表。治疗时局部常规消毒,将由铂或不锈钢制成的针状电极(阴极)从一方向插入皮损内,缓慢增大输出电流至0.5~1mA,当见到针孔处冒出气泡和白色黏稠液体后逐步调小电流,拔出针状电极,再从另一方向插入皮损,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皮损完全破坏为止。

虽然随着单极放电高频治疗仪以及各类激光治疗器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电解治疗的适应证正日趋减少,但是,其仍具特有的优点,包括无明显痛苦,形成瘢痕较柔软,可准确掌握治疗的范围和深度,美容效果好,特别适合眼睑、口唇等处小皮损的治疗。临床常用于拔除毛发,去除色痣、蜘蛛痣、睑黄疣等。

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疗法

直流电疗法是应用电压平稳的直流电作用于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作用机制

直流电引起的生物效应较为复杂,有以下几方面:

(1)电离子运动:组织内的离子在直流电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移动,正离子趋向负极,负离子趋向正极,K+、Na+的运动速度较快,Ca2+、Mg2+的运动速度较慢,因此,在阴极有较多的K+、Na+离子聚集,引起细胞发生去极化作用,使组织处于兴奋状态;在阳极,则Ca2+、Mg2+相对较多,故有镇静作用。

(2)血管扩张作用: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这主要是因为:①直流电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②使蛋白分解,形成活性肽;③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轴突反射引起血管扩张。

(3)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直流电通过以下诸方面的作用,可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①在阴极,膜蛋白的负电荷得到加强,分子间的排斥力加大,从而使膜蛋白密度降低,透过性增加;在阳极则与之相反,膜蛋白的负电荷降低,聚集性加强,以致更趋致密;②由于在阳极下形成盐酸和氧气,使pH更接近人体蛋白的等电点,蛋白分子趋于凝聚,而致使膜蛋白致密;而在阴极下因形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使pH更偏离等电点,因而蛋白分子分散,膜蛋白变得疏松。

(4)电泳和电渗作用: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电泳和电渗,蛋白分子移向阳极,水分子移向阴极,从而使阳极的蛋白密度增高,阴极的水分含量增加,进而影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是借直流电的电场作用,将带有电荷的药物导入皮肤而起治疗作用,非电离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则可借电泳进入皮肤,另外,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使皮肤角质层的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增加药物渗透。因此,直流电离子导入可使药物在局部皮肤的浓度较系统给药高数倍到数十倍。导入的药物除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外,并常与直流电的生物效应协同发挥治疗作用。药物导入的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物的浓度、分子量大小、纯度、电离度以及电流大小和治疗时间长短等。药物进入皮肤的途径主要是汗腺管、毛囊,但有研究证明在直流电的电场作用下,皮肤角质层的α-螺旋状角蛋白多肽分子可改变呈平行排列,并偶极子化,由于极间的相互排斥形成的间隙也是药物进入皮肤的途径。导入的药物大部分存留于皮肤内,小部分随淋巴、血流到全身而引起系统作用,但由于剂量很小,系统作用常不明显。

电疗的适应证

(1)手足多汗症:对于手足多汗症,特别是症状严重者,该疗法疗效明显。自来水离子导入疗法(TWI)治疗手足多汗症至今仍在临床应用,阴、阳两极具有同样疗效,治疗数次至十余次后,多汗情况可见明显改善,之后可为每周或更长时间维持治疗一次。如同时加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起效更快,疗效更好且持久。亦有报道应用脉冲直流电治疗同样有效,且由于应用的电流较小而不引起皮肤刺激症状。停止治疗后多汗症状可逐渐不同程度地加重,但重复治疗仍然有效。部分患者经数个疗程的重复治疗后,多汗情况可得到持久性改善,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直流电和药物作用于汗腺,影响或破坏其分泌功能。

(2)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硬性水肿、慢性皮肤炎症性浸润:应用碘离子透入,常有一定的疗效。碘本身具有消散炎症、软化组织的作用。它由阴极导入,与阴极有协同作用。也有应用玻璃酸酶导入治疗有良好疗效的报道。

(3)慢性溃疡:常用锌离子导入治疗。直流电具有扩张血管、加强血循环、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促使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加强等作用,从而可改善局部营养,提高代谢过程,同时锌离子可促进肉芽组织新生,二者的协同作用,促进溃疡愈合。也可用1:10000组胺导入治疗,治疗时间5~10分钟。

(4)慢性前列腺炎:在一般常规治疗无效时,直流电离子导入是可选择的疗法,可用抗生素或碘离子导入。治疗时,将欲导入的药物溶液注入直肠内,根据药物离子的电荷,将直流电正负电极分别放置于骶部及阴阜部,导入阳离子药物(如四环素)时,将正极放于骶部,导入阴离子药物,反之,将负极放于骶部。一般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1次。

(5)肿瘤:抗肿瘤药物通过离子导入疗法在治疗一些皮肤肿瘤时有着独特的优势。Smith等报道,用长春花碱导入治疗艾滋病患者的Kaposi肉瘤取得较好疗效,每周治疗一次,治疗2~3次后瘤体开始缩小、消退。亦有用平阳霉素和顺钼离子导入治疗疣状癌和鳞状细胞癌的报道,该疗法治疗时不仅局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而且不易出现系统不良反应。近来有报道用电离子导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可提高光动力疗法的疗效。

(6)局部麻醉:在CO2激光或高频电外科治疗较浅的皮损时,对疼痛敏感部位或皮损部位行浸润麻醉有困难时,应用直流电离子导入麻醉可大为减轻病人痛苦。一般用利多卡因由阳极导入10~15分钟,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于导入溶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可以延长麻醉时间。

(7)其他:有报道用溴离子导入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用碘苷(IDU)导入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用秋水仙碱或曲尼司特导入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等。

3.不良反应 在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一过性红斑、皮肤灼伤、灼痛等,反复治疗后局部皮肤干燥、瘙痒。但是只要操作恰当,如治疗时逐渐加大电流、避免在有破损的皮肤上放置电极、治疗后使用润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有心律失常或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用该疗法。

高频电外科疗法

医学上将频率高于100kHz的电流称为高频电流。高频电外科疗法是应用高频振荡电流产生的电火花或组织内分子快速振荡产生的高热,以破坏、去除赘生物或病变组织。皮肤科常用的电流振荡频率为1~3MHz,可为等幅振汤或减幅振荡。等幅振荡电流是电流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得到不断地补充,各质点振荡的能量保持不变,振荡的幅度不变,其具有良好的组织分离切割作用,但止血作用较差;而减幅振荡电流是电流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不断地消耗,各质点振荡的能量逐渐减少,振荡的幅度逐渐变小,其具有较大的组织破坏作用和较好的止血作用,故更适合皮肤科治疗所用。

根据治疗作用的方式不同,高频电外科治疗可分为:

1.电火花和电干燥疗法 该疗法使用的电压较高(2~3kV),电流较小(100~1000mA),皮肤科一般常用针状单极电极治疗。治疗时,将电极接近皮损而并不直接与皮损接触,利用电热作用使组织脱水、干燥,从而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电干燥治疗是将电极接触或插入皮损,利用高频电流在病变组织中产生的高热,使之脱水、干枯,甚至炭化。但在治疗中由于电极周围组织干燥形成绝缘层时,也有火花产生。故在实际治疗中,两种治疗形式常是同时存在的。电火花和电干燥治疗的作用深度较为表浅。在治疗较深的皮损时,应将焦痂刮除后再行治疗,直到将病变组织完全去除为止。

2.电凝固疗法 该疗法是应用高频、高压、大电流的中、短波的减幅或等幅振荡电流对组织的热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即利用高频电流在组织内产生的热能使组织蛋白凝固,但又不产生炭化。与电火花和电干燥疗法相比,其所用电压较低(<200V),电流较大(2500-4000mA)。治疗可根据损害大小,用单极或双极治疗。单极治疗仅使作用电极周围组织发生凝固,凝固范围小而表浅,仅适用于较小或表浅皮损的治疗。治疗时将作用电极接触或插入病变组织,非作用极为面积较大的金属片,隔衣物固定于干或四肢。双极治疗时,将两个电极插于皮损的相对边缘,由于电流仅在极间流动,凝固范围限于两极间,故对组织破坏的局限性较单极治疗好,适用于范围较大、较深损害的治疗。

3.高频电脱毛 高频电脱毛是利用高频电产生的热能引起毛囊凝固性破坏,以达到永久性毛发不生长。治疗所用的电压较低,电流亦小。治疗时,将细的针状电极沿毛干方向由毛囊口插入2~3mm,然后开通电流。通电2~3秒钟后,用镊子轻拔毛发,如能轻易拔脱,表明毛囊已破坏。

高频电外科疗法在皮肤科有较为广泛的适应证,常用于治疗各种良性赘生物,如各类疣、色痣、皮赘、皮角、脂溢性角化等。也可用于治疗皮肤癌前损害和直径小于2cm的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治愈率可达90%以上。治疗恶性肿瘤,治疗范围必须超过边缘0.5cm,以免复发。但是,对于皮肤恶性肿瘤应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此疗法仅用于治疗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或手术治疗困难的部位者。

注意事项

  1. 应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治疗及术后护理;
  2. 治疗紧靠骨、软骨和关节的损害时,应注意避免对这些组织的损伤;
  3. 有瘢痕疙瘩体质及使用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禁用此种治疗;
  4. 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电安全。

4.射频治疗 射频是介于调幅和调频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而射频治疗是利用调制的射频电波,通过选择性电热作用对组织进行切割、切除、破坏、止血及电凝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作用机制是当高频率的射频电波通过组织时,组织对其产生阻力,而使组织内水分子和离子产生瞬间快速振荡,由于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和移动速度不尽相同,在振动过程中互相摩擦,或与周围的介质相摩擦,产生热能而作用于靶组织,最终破坏细胞或使细胞气化、或使组织收缩。具有选择性电热作用、微创、安全和操作方便等特点。

在皮肤科临床,射频治疗几乎可以替代手术刀的操作,可用于换肤、去眼袋与重睑术、瘢痕整复,脱毛和毛发移植,以及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痤疮、酒渣鼻及皮肤肿瘤等的治疗。

5.微波疗法 微波疗法是使用波长为1~1000mm,频率为300~3000MHz的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皮肤科临床主要应用其热效应来破坏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皮损的部位和形态,分别采用接触式凝固、针刺式凝固和微波刀方式,选用不同的功率,对病变组织进行凝固或切割。其最大的优点是止血作用好,治疗过程中无烟尘。在使用微波治疗时,临床经验极为主要,由于微波穿透较CO2激光深,且不形成炭化,因此必须根据治疗部位组织颜色的变化程度和范围来判断治疗的深度和广度,如治疗过深可致瘢痕形成,过浅则治疗不彻底。其适应证同CO2激光,可用于去除各种赘生物(包括疣和皮肤肿瘤)和色痣,治疗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症、化脓性肉芽肿等血管性病变,也可用于治疗腋臭等。

6.音频电疗法 该疗法具有镇痛、消炎、消肿、促进结缔组织吸收、促使瘢痕粘连松解、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等作用。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适应证包括: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斑秃、皮肤溃疡、局限性硬皮病、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等。

7.超声波疗法 当声波的频率超过16kHz而成为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的机械振动波,称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物理能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体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由于超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因此呈束带状传播而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当作用于人体时,频率愈低,穿透人体组织愈深。如超声波频率为250kHz时,透入人体组织约17cm;频率高3倍时,深度减为5.5cm;频率高9倍时,深度小于1.5~2cm;如频率在3~5MHz时,则超声能量几乎不影响皮下组织。另外,超声波的传导还与介质的密度、黏滞度、导热性等有关。

组织吸收超声波后,将声能转变为热能,加以超声本身的机械振荡作用,是该疗法的作用基础。在临床治疗中局部温度升高与血液循环、组织深度、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在相同频率与强度的超声作用下,深部组织比浅部组织产热少,移动法比固定法产热少。治疗时可致局部血液循环旺盛,细胞吞噬作用增强,代谢增高,故可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加速炎症吸收,同时对组织营养、代谢有良好影响。适量的超声可致皮肤轻微充血,汗腺分泌增多,对结缔组织增生有消散作用,特别是对凝缩的纤维结缔组织更明显。

根据超声的作用机制,在皮肤科临床中,可用于治疗疖、痈、囊肿性痤疮和增生性瘢痕等;超声配合维生素E霜、积雪苷霜等药物治疗局限性硬皮病具有一定疗效;另外,利用超声导入药物及其机械按摩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后色素沉着斑和黄褐斑等。

超声波治疗时,应在超声头与局部皮肤间涂上親合剂(如石蜡油或凡士林等),使超声能量不被过多地反射,也可将所需导入的药物配制成霜剂或软膏作为耦合剂,这可使超声的机械作用与药物作用起协同效应。超声波疗法用于眼周皮损治疗时,应避免超声波方向指向眼球而致其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