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皮肤科学基础 > 皮肤病学 > 常见的病理浸润细胞(皮肤病学 皮肤组织病理学)

常见的病理浸润细胞(皮肤病学 皮肤组织病理学)

导语:常见的病理浸润细胞属于皮肤病学下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分支内容。本篇围绕皮肤病学 常见的病理浸润细胞主题,主要讲述浸润,皮肤组织,皮肤细胞等方面医学知识。

淋巴细胞:已证明淋巴细胞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属于免疫活性细胞中的一种,在人体免疫功能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其各种亚群;但在HE染色切片内,不能区别。一般根据细胞形态的大小将淋巴细胞分为三种: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其直径在μm左右,核圆形,在一侧常有小的凹陷,核染色质致密。在Wright染色的涂片中,细胞胞质染成天蓝色,周围可见少数突起。在电子显微镜下,大多数小淋巴细胞的细胞胞质内只有少量的内质网,细胞胞质内有少数的RNA颗粒,也有少数小淋巴细胞含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将来可分化为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很活跃,可作变形运动,有弱的吞噬能力,能穿过血管和上皮组织。淋巴细胞的寿命有长有短,短的数天,长的数月、数年或更长。

中淋巴细胞:其直径在12μm左右,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但胞体较大,核着色较淡。中淋巴细胞可由小淋巴细胞变大而来,也可由大淋巴细胞分裂后变小而成。

大淋巴细胞:数量很少,其直径在16μm左右。核着色淡,染色质较细而疏松,核仁较明显。

淋巴母细胞:在一般皮肤炎症中看不到这种细胞,仅在淋巴瘤内才可发现。细胞呈圆形,具有一大细胞核,核的周围有一圈均匀嗜碱的胞质环。核为圆形,或稍有凹陷缺口,淋巴母细胞的核较淋巴细胞大得多,染色较淡。

浆细胞:细胞呈椭圆形,胞质丰富(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其中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可以合成免疫球蛋白),染色均匀,呈嗜碱性,边界清楚。核圆形,多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颗粒粗大,沿核膜分布,染色深,甚似车轮状。

组织细胞:又名成熟的网状组织细胞、外被细胞、组织单核细胞及游走结缔组织细胞等。具有强的吞噬能力,吞噬后即成巨噬细胞,而且能产生网状纤维。核卵圆形或肾形,染色质较多。在正常皮肤内有少量组织细胞存在,通常存在于真皮毛细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胞质丰富,呈弱嗜酸性,在HE染色切片中其边界不清。但在发生炎症时,组织细胞从毛细血管周围移向病灶部,并可演变为上皮样细胞、泡沫细胞及巨细胞等。

免疫母细胞:细胞较大,其核大小为小淋巴细胞核的2-3倍,核呈小泡状,核膜清晰,染色质颗粒少,有1-2个明显核仁,核可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HE染色不佳,故细胞轮廓不清。

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吞噬了微生物或异物后即称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也可由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Sclwann细胞及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吞噬上述物质后演变而来。巨噬细胞吞噬了某种物质后往往又有新的名称,如吞噬黑素颗粒后则称为载黑素细胞,吞噬脂质后则称为噬脂质细胞。除了吞噬功能外,巨噬细胞在人体免疫反应中还有极重要的作用。

上皮样细胞:由组织细胞演变或分化而来。核较大,椭圆形或肾形,染色质稀疏,故染色淡,或呈小泡状,与上皮细胞之核相似,故名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呈嗜伊红性,但边界不清。胞质可形成胞突,互相融合成合抱现象。常成群出现,排列不规则。上皮样细胞有吞噬作用,并能形成网状纤维,也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

郎罕巨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是由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成,为一多核巨细胞,一般直径为100-150μm,大的可达300μm左右。核排列于胞质的一边呈马蹄形。胞质均匀,呈弱嗜酸性。

异物巨细胞:由组织细胞融合而成。细胞体积大,核多形而聚集成团,或位于细胞边缘,或不规则排列。常见于异物反应性炎症。

Touton巨细胞:是指一种多核的黄色瘤细胞。其细胞核也是由多个核构成,往往在细胞的中央排列成环状,称“核环”。这种“核环”周围的胞质呈泡沫状,而“核环”中央的胞质则均匀一致无泡沫。见于黄色瘤等。

Sternberg-Reed巨细胞:又名RS细胞。由数个大小不等的细胞核在胞质中央聚集而成。核染色很深,呈团块状,核仁大而明显嗜伊红色,核膜清楚。此种巨细胞如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核对称排列而成,则又称镜影细胞。这些细胞的出现对Hodgkin病有诊断价值。

麻风细胞:组织细胞吞噬麻风杆菌后细胞尚未泡沫化时叫做麻风细胞。麻风杆菌在胞质中生长繁殖可形成菌球(globi),此种细胞一般比较肥大。而在某些皮损,如组织样麻风瘤中,麻风细胞可呈梭形,虽然其胞质中充满了细菌,但一般不一定形成菌球。

泡沫细胞:麻风细胞后期,胞质变成许多含脂质的小空泡,形如泡沫,故名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内可见许多菌球,有的菌已变形,呈颗粒状,但有时菌甚少,甚至看不到细菌。黄色瘤细胞等胞质内也含许多脂质小空泡,因此也称为泡沫细胞。

单核细胞:胞质丰富,其中可见弱嗜碱性颗粒。核呈椭圆形或肾形,染色较深。此种细胞来自血液,有较强的吞噬功能,但在组织切片中与组织细胞很难区别。

肥大细胞:细胞呈梭形、立方形或纺锤形,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并有异染性,用Giemsa染色常可显示出异染颗粒,在HE染色时看不到颗粒,因此胞质呈淡红色。核椭圆或长圆形,此种细胞在色素性荨麻疹或肥大细胞增生病中显著增多。多数瘙痒性皮肤病如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在血管周围可发现此种细胞。肉芽组织中也常可见到。肥大细胞能产生肝素、组胺及5-羟色胺,故在凝血过程及变态反应中占重要地位。

中性粒细胞:又名多形核白细胞。细胞圆形(但在病理组织切片中,此细胞游走时,则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胞质轻度嗜酸,其中有中性细小颗粒。因有吞噬球菌等作用,故又称为小吞噬细胞。常见于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脓疱性皮肤病、脓皮病、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核可为单核,也可作分叶状。细胞胞质内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此细胞有趋化性,但吞噬功能较弱,在过敏性皮肤病中可大量增加,在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嗜酸性肉芽肿、霍奇金病等病变中,常见其大量存在。

成纤维细胞:核常呈纺锤状,分化愈成熟,核愈细长。核膜薄,染色淡,有小空泡出现。有时在核两端可见纤维状突起。细胞多位于胶原纤维束附近,能产生胶原纤维。见于各种肉芽肿及炎症反应的后期。

纤维细胞:由成纤维细胞演变而来。核呈梭形,染色深,其长轴与胶原纤维一致。见于增殖性炎症及纤维化病变。

淋巴样细胞与单一核细胞:这两个名词都不是代表某一种特定的细胞,而是指某些细胞的笼统的名称,通常在光学显微镜下HE染色组织切片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等不易区别,因此把组织切片中外观像淋巴细胞的,均统称为淋巴样细胞。同样,在HE染色切片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与网状组织细胞等均为具有单一细胞核的细胞,彼此不易区别,因此,也有人统称为单一核或单个核细胞。正如以往普通病理工作中习惯用小圆细胞与大圆细胞一样,只是形态上的描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