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分泌学 > 维生素与维生素营养(内分泌学 维生素代谢性疾病)

维生素与维生素营养(内分泌学 维生素代谢性疾病)

导语:维生素与维生素营养属于内分泌学下的维生素代谢性疾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内分泌学 维生素与维生素营养主题,主要讲述维生素等方面医学知识。

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性质和结构不同,之所以归为一类是基于其生理功能和营养意义存在类似之处。维生素既不供给热能也不构成机体组织,一般不能在人体内经自身的同化作用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不足,它们都是以本体的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只需少量即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

人体主要靠食物供给维生素,食物不足或食物品种单调,常导致原发性维生素缺乏症,该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中较为突出。大多数维生素是以辅酶的形式或与辅酶结合的形式参与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也有部分维生素参与维持机体器官生理功能,但至今仍有许多维生素在体内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维生素的吸收和潴留发生障碍,或体内破坏加速以及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可导致继发性维生素缺乏症。因此,研究维生素的代谢和调节途径,制订合理的膳食维生素供给量,成为增进人类健康水平至关重要的问题。

【维生素种类与维生素营养】

维生素的种类繁多,公认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烟酸、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生物素。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不溶于水,大部分贮存在脂肪组织及脂性溶剂中,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通过胆汁缓慢排出体外,故大量摄入易致中毒。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可溶于水,在体内仅有少量贮存,且易排出体外,因此必须每天由食物供给,当供给不足或手术及慢性疾病时,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症。B族维生素大多以辅酶或辅酶的前体形式参与酶的作用,其中泛酸及生物素在食物中广泛存在,肠道细菌亦可合成,人类尚未发现典型的缺乏症。水溶性维生素不在体内蓄积,一般不易产生中毒反应。

维生素的营养状况分为维生素缺乏、边缘性维生素缺乏(不足)、维生素充足(正常)、维生素过多(潜在中毒)和维生素中毒5类;其中维生素缺乏或边缘性维生素缺乏是全球存在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的需要量受许多因素影响,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及生理、病理状态均可影响其代谢与需要量。下表所列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不同人群每日膳食中维生素的供给量标准。

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