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与理论 > 血液病学 > 成分输血(血液病学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血液病学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导语:成分输血属于血液病学下的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成分输血主题,主要讲述成分输血,输血等方面医学知识。

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是研究血液及血液中各种成分,或用生物技术制成的血液制品输给患者,使其获得受益的一门多学科的医学。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全过程。有献血者的选择及健康检查、血液采集、成分分离、保存、血液相关化验检测和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估,血型检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及输血有关的技术、设备等。它涉及血液学、免疫学、生理学、移植生物学、遗传学、蛋白质化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现在被称之为输血学。

血液在临床上开始输用,作为治疗手段经过了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自17世纪英国医学家Harvey发现了血液在体内环流与运行途径(1616年),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往血流内注射药物的实验。意大利医生Folli在1654年首先进行输血实验,他宣称“发明”了输血。最早将动物(狗、羊)血输至血流中的是英国生理学家Lower(1665年)和法国医生Denis。前者先行动物输血,后者是第一个在人体输动物血成功者。但由于当时有些患者输后发生了严重异种输血反应,导致死亡。1668年法国下令:“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准再输血。”1678年法国议会又下令:“禁止在人体做输血实验”;继而英国也下令:“禁止输血”。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输血没有与其他医学学科一起发展,陷于停滞状态。直至1817年,英国生理学家及产科医生Blundell在试验中发现当出血濒死狗输入另一狗的血液后即获救治。

由此而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大出血的产妇,在8例产妇中有5例救治成功。他是第一位用人血输给人的成功者。以后经过消毒法、抗凝剂的应用与输血器械的改进,特别是1900年奥地利人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红细胞ABO血型,为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的保证。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基础医学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输血也发展很快。目前已从输全血进入到成分输血,由替代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从人源性血液制品进展到用生物工程技术来制备血液制品。我们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输注全血,凡有输血指征者都要输新鲜全血,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白蛋白等。其余成分不仅数量少,而且活性低,输注全血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全血怎样才算新鲜,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曾有人把采血24小时之内的血液视为新鲜血。实际上把这样的血输给患者是很不安全的,因为在一天之内来不及做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及梅毒血清试验等检查结果;质量控制也来不及抽查,故有传播上述疾病的危险性。现代输血则提倡成分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