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止血与血栓 > TXA2抑制剂(血液病学 血栓性疾病与抗血栓疗法)

TXA2抑制剂(血液病学 血栓性疾病与抗血栓疗法)

导语:TXA2抑制剂属于血液病学下的血栓性疾病与抗血栓疗法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TXA2抑制剂主题,主要讲述TXA2,抗血栓疗法,抗血小板药物等方面医学知识。

阿司匹林(aspirin)是水杨酸的乙酸酯(acetylsalic acid,ASA)。本品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NSAID),在体内迅速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盐,每克ASA含760mg水杨酸。

作用机制

血液学作用

1. 3~6g/d的抗风湿常用剂量下轻度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FⅦ、Ⅸ和Ⅹ的功能,并可轻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2~3秒)。通过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ASA(不是水杨酸)能抑制肾上腺素和低浓度胶原诱发的血小板二相聚集(第二波缺如),但并不抑制凝血酶和高浓度胶原的诱聚作用。本品也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第4因子(PF4)。服ASA能使出血时间延长数分钟,在儿童或出血素质(如血友病)者更为明显。正常人服用ASA 300mg,12小时后平板出血时间(IVy法BT)延长并达高峰,24小时后恢复正常。ASA导致出血时间延长,除对服用本品患者的术前处理有意义外,其临床意义有限。本品对血小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主要在于使血小板环氧酶乙酰化,从而抑制环过氧化物的形成,使血小板血栓素(TXA2)生成减少。此外,ASA亦抑制血小板膜酶(乙酰化)而有助于减弱血小板功能。

口服300mg单剂量ASA可抑制90%的循环血小板环氧酶活性,使血小板不能生成TXA2,进而阻断TXA2诱发的血小板二相聚集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缩。ASA对环氧酶的灭活作用随血小板新生而消除。血小板T1/2为4~7天,每日有10%的循环血小板被更新。当20%的循环血小板未被ASA损害时(相当于停药36小时后),止血功能可恢复到正常。长期服用ASA者恢复更慢。目前主张隔日服用ASA作抗栓治疗。

抗栓作用

在抑制血小板环氧酶的同时,ASA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环氧酶合成血管保护性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又名PGI2)。PGI2与TXA2的作用相反,PGI2使血管平滑肌扩张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ASA抑制内皮细胞合成PGI2,使内皮抗栓功能减弱。研究表明,80~300mg ASA抑制TXA2合成的作用可持续48~96小时,而抑制内皮细胞合成PGI2的作用持续24~48小时,这可能由于血小板环氧酶对ASA更敏感,或因内皮细胞能合成环氧酶,故其PGI2的生成受影响较小。因此,小剂量ASA可以选择性抑制TXA2合成,不影响PGI2合成,这一特点使ASA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体内过程

口服80%~100%从胃肠道迅速吸收,2~3小时达血浓度高峰,50%~90%与血浆蛋白结合,10%以游离型自肾排出。ASA在胃肠黏膜吸收过程中以及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被水解成水杨酸,未被水解的ASA生物利用度很低。一般口服0. 3~0. 6g后,血浆阿司匹林浓度可达30~50μmol/L,对环氧酶的抑制作用可达24小时。此后虽然血浆中水杨酸盐已消失,但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可持续2~7天。

用途

本品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由于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可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男性患者的效果优于女性。

预防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

1)脑血管病、视网膜栓塞:0.3~0.6g/d,颈动脉狭窄伴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0. 3g,4次/d。

2)冠心病:0. 15~0. 3g/d。

  1. Ⅰ期预防(高危者预防血管事件发生):每次0. 3g,每周1~6剂。
  2. Ⅱ期预防(心梗者预防复发):急性心梗(AMI)24小时内起服用,ASA 150mg/d,疗程1个月,之后0. 3g,1次/d,服用5年。
  3. 大面积前壁心梗:华法林类抗凝以预防心室栓子脱落。病情稳定后再过渡到ASA治疗。
  4.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ASA 80mg,1次/d。

不良反应

  1. 刺激胃黏膜,可引起消化道不适。长期服用尤其在老年患者易引起消化道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用本品,宜加服抗酸药。
  2. 用量过大致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和听力减退。少数过敏体质者可发生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哮喘等,应立即停药。
  3. 本品避免与香豆素类抗凝药、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甲氨蝶呤等合用,因为本品能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使上述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游离出来,从而增强其作用。临床确需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时,应加强监测。
  4. 与氨茶碱或其他碱性药合用时,可促进本品排泄而降低疗效。
  5. 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偶有致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