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巨核细胞的结构、发育、功能及其调节 > 巨核细胞的病理异常(血液病学 巨核细胞的结构、发育、功能及其调节)

巨核细胞的病理异常(血液病学 巨核细胞的结构、发育、功能及其调节)

导语:巨核细胞的病理异常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巨核细胞的结构、发育、功能及其调节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巨核细胞的病理异常主题,主要讲述巨核细胞等方面医学知识。

巨核细胞的病理异常包括巨核细胞及其祖细胞的质和量的异常以及由巨核细胞起因的血小板异常,分述如下。

巨核系祖细胞的异常

许多疾病已经证明存在巨核系祖细胞的异常,其中最为显著的为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他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白血病以及一些家族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存在巨核系祖细胞的异常。

在骨髓增生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巨核系祖细胞病理异常包括:①病人末梢血中的巨核系祖细胞增多,但骨髓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定,取决骨髓增生程度以及骨髓纤维化是否存在。②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即病人的骨髓和末梢血巨核系祖细胞能在未添加生长刺激因子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集落。由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人的巨核系祖细胞无此功能,因此检查骨髓细胞能否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似可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个辅助鉴别诊断指标。③不少病人还存在巨核细胞核多倍体的异常。

骨髓增生性疾病已经被多方面的实验证明是克隆性疾病,起因于多能干细胞的异常,其骨髓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祖细胞的生长也有类似的异常,因此病人巨核系祖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可认为是多能干细胞向巨核细胞系异常分化增殖所致。实验发现,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自发性集落形成不依赖于外源性添加的生长刺激因子,很可能也不依赖于巨核细胞以外细胞释放的IL- 3和GM- CSF,因为抗IL- 3和抗GM- CSF的中和抗体并不能抑制自发性集落形成。

除骨髓增生性疾病外,巨核系祖细胞生长异常也见于MDS、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MDS患者的巨核细胞集落形成通常减少,少数患者也可见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其血清不含明显的刺激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时,骨髓巨核系祖细胞数量减少,甚至不能测出。再障时骨髓中巨核系祖细胞通常减少,但患者血清中含较高的集落刺激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骨髓巨核系祖细胞通常是增高的,但不见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其血清集落刺激活性较正常血清高,提示患者巨核系祖细胞异常与增高的血清巨核细胞集落刺激活性有关。

骨髓巨核细胞质和量的异常

在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出血及溶血、脾功能亢进、霍奇金淋巴瘤和骨髓转移癌等疾病时,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而在再障、急性白血病、恶性贫血及严重的叶酸缺乏、急性感染时,巨核细胞一般减少。在许多骨髓疾病中,巨核细胞会出现形态异常。如骨髓增生性疾病、MDS或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及外周血均会出现小巨核细胞。这些小巨核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淋巴细胞样大小,核质发育不平衡,核质比例高,胞质成熟障碍,胞质量少,颗粒也少。核内复制能力降低或丧失,常见核仁存在。这些小巨核细胞的鉴别通常需用免疫染色,以CD41为标记。

由巨核细胞所致血小板异常

由巨核细胞所致血小板异常按其机制有以下四方面。

一、骨髓巨核细胞生成低下或抑制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如再障、Fanconi贫血、骨髓占位性疾病、病毒感染、药物以及有机化学试剂和辐射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均属此类。

二、骨髓巨核细胞增生过度和(或)成熟加快导致血小板数增多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增生性疾病以及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前者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后者常因炎症反应或其他组织的病变,导致一些能刺激巨核细胞生成的因子水平增高。

三、先天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患者巨核细胞产生的血小板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如Bernard- Soulier综合征、Glanzmann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灰色血小板综合征、贮存池疾病、GPⅠa缺乏症、PF3缺陷症等血小板病。

四、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主要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白血病与白血病前期。其表现异常是多方面的,包括形态学、表面膜、致密体、颗粒、聚集与释放功能等的异常。

综上所述,临床上可见的血小板异常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代谢类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疾病似乎与巨核细胞无直接关系外,其他基本上都与巨核细胞的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