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血液病学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血液病学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导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属于血液病学下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主题,主要讲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等方面医学知识。

通过基因芯片分析,有证据表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来源于记忆性B淋巴细胞,尽管CLL细胞的Ig基因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突变,其基因表达谱与其他类型的B细胞肿瘤、正常成人血中的B淋巴细胞或脐血中的CD5+B细胞皆有不同,而类似于脾脏边缘带的非幼稚B细胞。CLL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提示,CLL发生的病理途径是共同的,细胞遗传学呈相当的均一性,约70%病例出现13q-,这是单一的染色体异常,可能反映了某个未知的抑癌基因失活。除了最常见的13q-外,CLL时细胞遗传学异常还包括:12三体、11q-、6q-和17p-。17p-与抑癌基因P53的缺失或突变相关。

对CLL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B细胞受体,特殊的基因改变,(自身)抗原刺激和组织微环境。

已有的研究表明:CLL细胞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组与正常成年人的B细胞不同,呈高度限定并偏倚,其产生的原因曾经认为仅仅是老年人基因作用类型不同,但更多证据提示,B细胞受体(BCR)介导的刺激起着重要作用。在表达IgHv 1-69基因的CLL患者中,发现了几乎一致的互补决定域3(CDR3)序列,而CDR3确定了BCR对多种抗原的特异性。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将CLL分为两大类,一类患者(多为未发生突变者)携带活性较高的BCR,可以传递刺激信号;另一类患者(有突变者)则对刺激无反应。由此推测:前者适于生存和增殖,后者BCR长期与抗原结合,导致去敏化和功能低下。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分子水平上尚无法解释这种差异。

近来,CLL的基因异常有了重大进展,已发现微小RNA(miRNA)在CLL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异的miRNA下调,可导致转录或转录后的异常。例如:13q-是CLL最常见的染色体改变,而位于缺失部分的miRNA基因miR- 15a和miR16- 1相应丢失或下调,这两个基因对bcl- 2的转录后水平形成负调节,足以引起凋亡。而它们的丢失或下调,延长了CLL细胞的存活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基因是位于B细胞中的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癌基因1(Tcl- 1)。在转基因老鼠模型中,Tcl- 1的下调可诱发类似于人类的CLL。也有作者报告,在CLL患者中Tcl- 1的高表达伴随着IgVH未突变亚型和ZAP70阳性。更重要的是Tcl- 1的表达至少部分由miR- 29和miR-18调控。

虽然每一个CLL细胞都携带同样的单克隆BCR,但只有1%进入细胞周期,可能的解释为自身抗原与BCR结合激活了B细胞,但未能促进真正的增殖,此时细胞处于凋亡或增殖的不确定状态。这样,抗原刺激对CLL细胞进入周期仅仅创造了条件,而不足以触发增殖和分化。

CLL发生的组织微环境日益受到重视。这种微环境可能包括幼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和由它们聚集而成的假滤泡样生发中心(PC)。PC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内,少数在骨髓中。有人报告PC的数量和大小与淋巴细胞倍增时间有关。在PC中,幼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往往被大量CD3+T细胞环绕或杂间相处。可能这些T细胞对肿瘤性B细胞的增殖,会提供短期支持,而基质细胞和其他辅助细胞则提供长期支持。

总之,BCR是CLL细胞的关键分子,抗原或自身抗原的刺激使得MBL进展为真正的CLL可能有赖于遗传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