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凝血机制与调节 > 凝血机制与调节(血液病学 凝血机制与调节)

凝血机制与调节(血液病学 凝血机制与调节)

导语:凝血机制与调节属于血液病学下的凝血机制与调节分支内容。本篇围绕血液病学 凝血机制与调节主题,主要讲述凝血等方面医学知识。

止血过程中血浆凝血因子被激活,通过正反馈或自身催化作用扩大并增强酶与底物的反应,最终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称凝血机制。止血系(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对受损血管提供了快速、强有力但严格局限的反应。无论是活化的凝血因子或者活化的血小板所产生的促凝物质必需局限于受损部位,产生强有力的局部止血作用,而在受损血管的远端将丧失其活性,从而保证全身血流通畅。这就是止血调控的不寻常之处。

40年前,Macfarlane指出:凝血系的反应是一组酶所催化的瀑布反应,能使很小的刺激扩大。这一概念历年来屡经发展与修正,但是瀑布反应仍是中心纲要。凝血瀑布反应主要包括两个程序性过程:①FⅩ活化,其反应速度为103级,接着②凝血酶原活化,其反应速度扩增至106级,这种强大的扩增效应使凝血调控作用显得极为重要。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生理凝血的启动者。

凝血启动的瀑布反应

TF是一种跨膜蛋白与血流中FⅦ、FⅩ接触,TF-Ⅶ复合物中FⅦa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显露使FⅦ和FⅩ活化。TF锚钉在受损血管内皮局部,Ⅹ酶复合物(tanase)及后续反应又主要发生在受损区黏附(不全活化)与聚集(完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锚钉蛋白和膜磷脂的参与是血管受损区局部发生强力、快速凝血反应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针对促凝物质-活化的酶及辅因子,机体有多种屏障及抑制机制可以防止凝血扩散。然而在某种病理状态下,由于凝血系的过度活化或者促凝物质进入循环可以引起血栓形成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肿瘤细胞、巨噬细胞和缺氧情况下的内皮细胞尚有使FⅩ直接活化的机制,不依赖FⅦa而启动凝血。